流淌的歌声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之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一、课标分析: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音乐文化种独具特色的瑰宝。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南方民歌是我国民歌浩瀚海洋里一颗璀璨的明珠,针对部分高中学生对民歌的基础知识薄弱,但又对自己家乡民歌有着浓厚兴趣的情况,本节课我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探究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认识南方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编排在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节课,在前面几节课中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体验南方民歌音乐情绪,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之外;同时也要在小节“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分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而课后又是教材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的内容,所以学好本节课为以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主要选用了两首典型的南方民歌《对鸟》、《弥渡山歌》,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南方音乐风格特点:婉转、细腻、抒情,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结构短小精悍;体现出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人的性格特征。浙江民歌《对鸟》是全国唯一一首以“对鸟”为题材的民歌。歌曲采用了乐清方言演唱,一问一答的写作方式使音乐的对比色彩加强、音乐清闲爽朗、真切自然,歌词简单明了,乐曲结构为单乐段形式。歌曲其内容是为少年儿童增长自然知识而作,采用男女对唱形式,极富有山歌的纯真色彩。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歌词采用“比兴”的创作手法,先叙述自然界的现象,最后再借此抒发梁祝的美好爱情。这种创作手法给人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艺术美感。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富有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歌曲的结构采用了起——平——落的写作手法,歌曲用“尼娜”做引腔,前六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两句才切入主题,极具南方的含蓄色彩,最后乐句又回落到“尼娜”。表达了青年男女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爱情的愿望。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一旦进入高中段的学习生活后往往会体现出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善于接受新事物,又对问题有主见和判断分析能力,自尊心强等特点。那么针对这些特点,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主动去学唱家乡的歌曲,去理解家乡歌曲的风格特点,去探究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聆听音乐时,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与体验,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
四、教学目标
根据对《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学唱、探究、交流等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并认知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演唱这两首歌曲,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通过对比欣赏前面及课中的民歌,初步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引导学生认识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初步掌握和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六、主要的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的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和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范唱引导法、创设情景法、问题聆听法、视觉图像法、对比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主要采取:主动学习法、问题生成法、讨论探究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而愉快的情感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和体验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诱导学生探究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南方民歌文化艺术价值。
七、教学过程:(我将配合PPT,像各位老师展示一下整个教学过程)
本课围绕教学目标,为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以歌引路——走进南国;2教授歌曲——品味民歌音韵;3、巩固延伸——升华情感 4、众贯首尾——出示课题
在本节课教授过程中,我打破了以往先给出课题,再探究教学的教学模式。我会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声”、“吴声”导入到古代《诗经》中的风、雅、颂中结束。中间教学逐层深入,启发和引导学生根据我的思路给本堂课设计一个题目。具体过程如下:
(一)以歌引路——走进南国:
1、观看影片《四面楚歌》
2、简介“楚声”、“吴声”——导出南方民歌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影片欣赏,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自己家乡民歌的兴趣,使学生对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有个初步的印象。运用视觉图象法,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当楚国百姓含泪哼唱楚歌时候,学生仿佛置身在了九里垓下的那场战役中。是民歌深深打动了他们,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形成,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作品。)
(二) 教授歌曲——品味民歌音韵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创设了从林边“对鸟”——到蝴蝶泉边哼唱“弥渡山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引领学生感受 、体验、探究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原因”这一教学重难点。
如:学唱浙江民歌《对鸟》
师:听了刚才的“楚歌”,我们同学可能迫不及待的想学习一下总结家乡的歌曲,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浙江民歌《对鸟》(因为在我国以花为题材的民歌到处都是;而以“对鸟”为题材的民歌大概全国仅此一首。因此在众多浙江民歌中选取这首,目的是要学生重视这首歌曲的价值,同时要对自己家乡歌曲产生自豪感。)
(1)教师师播放歌曲视频。
师:1、歌曲的演唱方式是什么?
2、旋律有怎么样的特点?
(歌曲采用了男女对唱的方式,一问一答,问与答的旋律近乎相似。其中还有很多听不懂的词,那是因为歌曲采用了乐清方言来演唱,颇具南方民歌色彩。歌曲是为少年儿童增长自然知识而作,音乐清闲爽朗、真切自然,歌词简单明了。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南方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3、模仿乐清方言,体会语音语调,认识民歌旋律体现地域性的特点。
(如:吤姆、阿尼事干、新事娘)
(2)引导学生讨论,相互交流总结南方民歌风格特点,
婉转、细腻、抒情,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结构短小精悍。歌曲前多有引子。
欣赏荣获第13届CCTV青年歌手大赛(合唱)优胜奖的浙江乐清民歌《对鸟》。启发学生认识到音乐演唱形式和艺术表现形式发生了那些变化。
1、演唱方式:从男女对唱——女声合唱
2、艺术表现形式:不但发展成了多声部的演唱形式,还把曲子进行了改编。但唯一不变的是音乐的韵味,还是用乐清的方言,还是浙江的民歌,这就是民歌的地方特色。
—魂还是之前的旋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问题聆听、视觉图像、对比欣赏和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体验了南方民歌清新、自然、细腻、婉转的风格特点,通过学习过程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人物性格、风俗民情、语言,这一切都与民歌的风格形成有关,渗透民族文化意识,为下环节总结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突破了本课了“引领学生感受 、体验、探究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原因”这一教学重点。)
(三)巩固延伸——升华内心情感
通过辨听西北民歌《泪蛋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蒙古民歌《长调音乐》让学生做一个巩固练习
播放“南方民歌”在金色大厅演出视频片段?
师:认为南方民歌最大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南方民歌的艺术价值: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是真善美的艺术具体体现。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谈话启发、探究交流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南方民歌是我国民歌浩瀚海洋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真善美的最高艺术审美价值。并潜移默化地唤起学生喜爱民歌、关注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从而突出了本课认识南方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这一教学重点,基本完成了本课情感目标的教学达标。)
(四)众贯首尾——出示本课课题
课的最后我阐述到:早在古代《诗经》中根据乐调的不同把音乐分为了风、雅、颂。而这里的风指的就是不同地方的地方音乐。众贯今天这节课的特点,请同学们帮老师取一个合适的课题?由此导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特点,取一个合适的课题。其一让学生主动对全课做了一个很好的回顾。其二也让老师了解这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其三也是对课的开头做了一个很好的首尾呼应)
八、总结
以上的教学环节是我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可有所调整。
十一、教学反思
(一) 教学实施结果
1、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音乐听赏活动中来,在听赏过程中跟会两首民歌,归纳总结出南方民歌的基本风格特征。
2、 能够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歌进行比较
3、 能够用方言教唱歌曲,最终得出结论:方言是民歌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民歌生长的土壤。
(二)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民歌虽非学生兴趣所在,但有效的激趣也能使课堂更活跃。因此在教唱的环节中老师应该用不同形式,鼓励学生开口学唱。
2、 问题的设置,因更简练些。指向更明确。
本次说课也到此结束,有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相关阅读推荐:
› 飘逸的南国风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