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综合实践说课稿> 正文

小学劳动技术说课稿 易拉罐手工制作

Tags: 易拉罐手工制作
字号:T|T
本站微信

 尊敬的各位专 家,领导,老师们 :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 的 内容是《变废为宝 易拉罐手工制作-有弧度的咬合技术“, 这一课是在我校开设 ”变废为宝 易拉罐手工制作》校本课程的基础上, 学生们掌握了绘图、拓印、剪裁、打卷、压磨、弯折、粘贴、铆接、 直线咬合 等技法 之后的 一项活动 。 下面, 我将从确定主题 、 活动 过程 、 教学反思这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确定主题 - 体现时代性
小学劳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代社会提倡 低碳 生活已成潮流,“低碳”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成为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基于这一点,我校 积极 引导学生们变废为宝,利用易拉罐进行手工制作。本课是《变废为宝易拉罐手工制作》系列活动之一,主要教学内容为:学习有弧度的咬合技术,并利用这项技术进行作品制作。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的, 应当强调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变废为宝易拉罐手工制作——有弧度的咬合技术》这一课的特点就是亲近学生生活、突出自主探究、极具操作技巧、强调团结合作。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使用工具的能力,并且对身边问题 具有 浓厚的探究兴趣,擅长 创新 思维,想象力丰富,所以本课非常适合五年级学生。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课件出示)
1 知识目标 : 学会易拉罐制作工艺品的基本方法 - 有弧度的咬合方法 。
2 能力目标 : 能设计制作方案 , 选择合适的工具及方法制作易拉罐作品。
3 . 情感目标 :能在活动过程中提高探究意识 , 增强审美能力, 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 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和别人。
其中,“ 学习并掌握有弧度的咬合技术 ”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利用有弧度的咬合技法,创造性地完成作品” 是 难点。
二,活动过程-突出技术性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把第二部分(出示标题 :活动过程——突出技术性 )分成了 六 个教学环节 , 分别为“ 技法整合 , 作品引领 ; 技法引领 ,突破难点;构思设计,交流方案;亲历实践,尽享乐趣; 成果展示,评价激励 ; 拓展延伸 ,鼓励创新 ” 。( 出示)
(一) 技法整合 , 作品引领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边说边显示 )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上课伊始,我通过亲切的谈话,引领学生回忆:我们曾走过的不同的系列制作 (课件展示) ;再通过由学生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 , 把学生的情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 “同学们,我们用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制作出了这么多精美的作品,大家是不是感觉挺骄傲的?” (说这话时屏幕上展示着学生的作品) 此时,教师 适时 的展示出自己的易拉罐手工作品——小提琴模型 (课件 照片 ) , 学生们为老师的作品而惊叹 的同时 ,也 立刻激发起了 他 们的制作冲动。
当老师提出:“ 运用我们学过的技法,你们觉得能完成小提琴模型的制作吗?” 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探究,找出了要完成模型制作的困惑之处, 引出本课需要掌握的技术要点; 教师 一语道破 : “在制作这把小提琴模型时,老师 运用 了一种新的技法——有弧度的咬合技术 (出示“有弧度的咬合技术”) 。同学们, 你们 敢于挑战吗?”学生们坚定 而自信的回答, 彰显出 了 他们的探求欲望, 自然为突破难点扫除了障碍 。
(二) 技术引领 ,突破难点 - 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 边说边显示 )
劳技课的深入与提高,是以 “ 技术教育 ” 来贯穿劳技课,激活劳技课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应重视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与探究。 在 技术引领 这个 教学过程中, 我 先用录像的形式给学生展示 教师 制作过程 , 同时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 在进行有弧度咬合时 的 操作步骤 ; 然后让学生讨论有弧度的咬合该怎样 完成, 加深对 这一技法 的 了 解 ; 接着 教师重点示范 了 几处技术要点 ( 录像 ) , 学生们在技术要点的引领下,自如的进行有弧度的咬合技术练习(练习图片)。 通过层层 递进 的教学环节 教会 了 学生 如何把侧板弯折成“N”字形凹槽,以及如何进行 面板与侧板 的 有弧度咬合 。
技术的熟练掌握为学生完成独具特色的作品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构思设计 , 交流方案 -架起学生的创新平台 ( 边说边显示 )
(此环节我分成了四步来完成)
1。 明确思路
我 进一步 引导学生:有弧度的咬合 技术 在易拉罐模型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 教师为学生出示 了 几幅有弧度的咬合技术的图片 (图片课件) , 为学生 的创作 打开了思路,拓宽了视野,丰富了想象。
2, 思考设计
在小组里 ,学生们 按照“独立思考——共同讨论——明确主题——设计方案”的思路 进行讨论 ,然后一起选出 他们共同认为最科学、可行、新颖的创意作为本组的设计方案,并做好记录 。 ( 出示表格)
在这一环节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在 设计方案时 构思独特,设计新颖, 讨论 非常的积极热烈 。 (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3, 交流评价
我始终把技法运用和创新思维的完美结合放在首位。果然,学生们的设计让大家耳目一新。
有两个组运用了联想法(出示)。其中一 组通过前面的 技法 练习想到了鼓,打算制作 一架热情奔放的 架子鼓; 另一 组联系以前曾学过 利用 无土栽培种植花草,想利用新技术为 花草 制作一个花盆;有的组运用组合法 (出示) , 达到 了 又想做钟表 、 又想做相框的目的;有的组同学非常细心,发现了普通笔筒存放物品比较杂乱的问题,运用改进缺点法 (出示) ,打算制作多功能笔筒 ……
汇报的过程是集中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我们说,从认知到思维是一个发展的 过程,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唤起其他学生的关注。所以,我采取汇报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出示 “ 汇报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 ) 来激励学生关注和参与,参与就是体验,评价就是提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无论学生提出什么,只要他认真思索了,努力表达了,我都会对学生的新颖设计和他们之间的有效评价给予鼓励和肯定。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4, 完善方案
教师 随机 谈话:“相信你们每一组听了其他同学的建议后,一定还有许多新的创意。下面就结合这些建议,在小组里交流、完善制作方案,并开始制作。”
完善 方案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组在思考,而是整个班在创意,这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和创造力的广阔空间。 完善 方案完毕之后,教师示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方案 和教师出示的“制作标准” 开始制作易拉罐作品。 (课件:制作标准) 同时 ,教师 还提出三个“温馨 提示 ” (出示课件) 。
(四)亲历实践,尽享乐趣 -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 边说边显示 )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条醒目的格言:“ 我听到了,我忘了; 我明白了,我还记得,我做什么 , 我 understand .” 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劳技教学 也是如此,要突出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出示课堂录像 ,解说 ) 此时的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实践的天地 , 他们 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并在活动中体验劳动带来的愉悦。 成员之间的精诚合作 形 成了课堂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线 。 这一环节,学生他们按照有序的步骤趣味盎然的动手制作。这其中,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得到充分解放。 (录像停)
我们将技术引领和设计方案环节放在课内,将学生的部分制作过程放在课外,延伸课堂内容。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加充分地完成作品的制作。
(五) 成果展示,评价激励 - 享受学生的创新成果
此时的学生对自己制作的易拉罐作品爱不释手。于是我顺势引入下一个环节:“来展示一下我们的作品吧!” (录像) 各组学生兴高采烈的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在一片赞美声中真正享受到了劳动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出示作品课件) 既 实用 ,又牢固的多功能笔筒,透露出孩子们的精心与细致;热情的架子鼓,造型精致;采纳了同学们建议的“8”字形创意钟表,美观大方 ;再有那严丝合缝、色彩协调的可爱花盆。 让人 不得不由衷地赞 叹:多么心灵手巧的孩子们啊!
这些学生自制的原汁原味的创意作品才真正体现出了劳动与技术课的基本理念:“做中学”和“学中做”。
( 六 ) 拓展延伸, 鼓励创新 ­ -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 边说边显示 )
劳技教学强调,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关注怎么做,关键是要利用这种技能进行拓展迁移,举一反三。 在课堂结束时我给大家展示了几幅非常具有特色的易拉罐手工作品 (出示图片) ,有活灵活现的机器人、雄伟的城堡、晶莹的灯泡、美丽的眼镜蛇。孩子们看到这些作品之后,创作欲望更加强烈了。
我相信:课下,孩子们 肯定 会 接着 动手制作 出 更 加 富 有 创意的易拉罐作品 ……
整个课堂在 和谐民主、积极实践的 氛围中 结束了,但孩子们的创作没有停止,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出了更多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原创作品”,用自己的小手在校园里刮起了一阵阵低碳之风、环保之风 。课后,我积极回顾、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了几点感触。
三, 教学反思 ­ -追求完美性
在讲课时,我以动手实践为手段,动脑思考为前提,以创新技术为核心,小组合作为抓手,开展教学活动。
孩子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增强了自信心。
唯一不足的是,劳动技术学科是以劳动实践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因此要尽量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享受成功的喜悦。然而本课由于技术性强,有些组的作品还不够理想,我想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作为劳技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一扇窗,让他们亲手推开求知的大门;要善于给学生留下一点空白,让每一节课的终点,成为推动学生深入探究﹑不断创新的起点!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专 家,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全国劳动与技术教育说课稿

相关阅读推荐:

小学劳动技术说课稿 易拉罐手工制作

小学劳动与技科评课稿

小学劳动课评课稿 加固书包带评课稿

小学劳动课评课稿 加固书包带评课稿

小学劳动技术课后说课 纸浆画DIY课后说课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