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一课磨课札记
这次有幸参加区教师进修学校举行的小学数学30分钟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比赛,使我又重新开始了磨课的历程。这对于刚从教没几年的我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有来自心理上的畏难情绪,还有更多的是害怕自己输不起。一路走来,有困惑,有迷茫,却更多的是收获,可以说这是一次生命拔节的历程。
根据活动规定的教学进度,结合自己的特点,最终我选定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45-46页《有多重》一课。在确定了课题以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有关“质量单位千克与克”的资料。本节课是千克、克、吨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质量单位接触得并不多,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各种秤和有关物体(如一小包盐、一些苹果、几袋小包装食品、熟鸡蛋、1角硬币等),以便于开展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与克与千克等质量单位的模型,能估计熟悉物品的质量并正确的区分克与千克。教材安排了“有多重”“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和“练一练”四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有多重”这一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轻有重,引出可以用千克和克做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称一称,掂一掂”目的是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并认识千克和克等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质量单位了解得并不多,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依靠观察得到认识。因此,首次执教时,我定下了这样的思路,以“游戏不公平”情境引入,激发冲突,进而探究质量与质量单位。于是有了如下教学设计:
【首次执教】
一、师生谈话,切入新课。
1、课前谈话,引出轻重。
师:我们班上跑步最快的同学是谁?选出两位。好,那现在让他们俩比赛,不过有个特别的要求,他们要背着人跑,一位同学背韩东屹(班上体重最轻的学生),一位同学背着金老师,比赛开始吧!同学们议论纷纷,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你们有什么意见?(轻重不一样,不公平)(由此引出轻重)
2、引出课题。
师: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有自己的质量,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与质量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有多重)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通常大家会说一样东西有多重,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板书:质量),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来认识两个质量单位(板书:单位),这两个质量单位是什么?我们暂时先保密,一会儿来公布答案。
二、建立克的概念。
(课前老师先请学生准备好下列物品:一角的硬币,零食,矿泉水,茶叶,火腿肠等,摆放在桌面。)
1、师:现在请同学们在你们带来的物品中找出一样最轻的东西。(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时一枚一角的硬币)
2、师:你们知道这枚硬币有多重吗?(学生可先进行猜测)好,要想知道这枚硬币的准确质量,我们需要用秤来称一称,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种秤,(出示天平)这是天平,我们把硬币放在天平的一端,(拿出砝码),这是砝码,因为一枚硬币的质量很轻,所以我们一次选择10枚硬币一起称比较方便,当天平的托盘里放上10g的砝码时,两边就基本平衡了,然后教师把10克的砝码放到实物投影仪下给学生看,随机教学“克”,也可以写成“g”。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质量单位“克”。师:一边是10克的砝码,一边是10个硬币,说明什么?(一枚一角的硬币差不多是1克重)。
3、把一角的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问学生感觉怎样?(很轻)
4、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有1克重?(树叶 毛线等)
5、师: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克这个单位来表示较轻的东西,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你们所带来的东西中分别有多重,与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6,、指名同学展示自己所带来的物品,并说出有多重。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师:把一角的硬币放在手中,闭上眼睛,好,现在你们的手上变成两个硬币,多重了?10个硬币有多重?20个呢?50个呢?100个呢?500个呢?1000个呢?——1000克,好,睁开眼睛,现在我们有一千克的硬币了,(板书:1000克)
2、1000克,我们也可以写成1千克,(将板书添加为:1千克=1000克)
3、师:千克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个质量单位,它还可以写成:1kg(板书)。
4、那么一千克有多重呢?请同学们从袋子里拿出盐,一包盐是500g,那么1千克是几包?(两包)
5、我们用秤来秤一秤两包盐是不是一千克,出示台秤,师:这是台秤,上面这个叫托盘,下面这个叫刻度盘。引导学生观察刻度盘,kg是千克的国际符号,最大的数字8表示?(限重8千克)下面我们来秤一秤。
6、把两包盐合在一起用手掂一掂,感受一千克有多重。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有点重)跟1克比呢?(重多了)
7、你们手中还有哪些东西的重量可能是一千克?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根据学生的发现分别来秤一秤。
8、你觉得哪些东西的重量可以用千克来表示?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东西,重量都怎样?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千克”来表示较重物品有多重。
四、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两位朋友,你们能把它们区分开吗?好,下面我们来试一试。
1、请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g或kg)
一个乒乓球重1 ( ) 一块香皂重100( )
一个梨重150 ( ) 一袋洗衣粉重1( )
一枝铅笔重10 ( ) 一个西瓜重4 ( )
弟弟的体重是20( ) 一块橡皮重20 ( )
2、帮小动物找体重单
小动物们体检了,快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体重单
大象 公鸡 小熊 大熊 小鸟
200kg 150kg 800kg 45g 4kg
3、请你来帮忙
明明给爷爷写了一封信,请你看一看,找找有什么问题?
明明给爷爷的一封信
敬爱的爷爷:
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35克,每天早上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千克的牛奶一盒,中午可以吃掉10千克的馒头两个,晚上吃得更多,有时候一家人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师:同学们怎么都笑了?有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说说信中出现的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五、总结全课。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引导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各种结合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克与千克两个质量单位,尽管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并不多,但是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带来了一些常见的物品,如硬币,盐,矿泉水,各种小零食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掂量等活动感受到了克与千克分别有多重,找到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点,易于帮助学生形成并建立概念,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建议对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延伸至课外进行学习,如去超市或菜场购买1千克左右的物品,进一步感受和认识质量单位。
但也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教材中,是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千克”入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见过质量单位。但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识“克”,通过克的认识,再来认识“千克”的。整节课,环节清晰,一环接一环。但是,在教学中,对于克的认识,学生感受很深,体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学生对于“千克”的认识,不够多,感受的也不多。只对1千克的盐进行了掂一掂,对于几十千克、几百千克没有概念。
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应该及时总结,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在天平秤的认识时,我烦难了。天平秤是自然课里学习的称量物体轻重的工具。在数学课中,讲它的使用过于详细就有失数学课的数学味。不讲嘛,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它。在上课时,我在介绍天平秤的使用时,不够科学。
四、在教学中还要增加一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活动,特别是同伴之间的评价,这对每个学生都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在听取了一些老师们的意见后,经过自己不断的思考,我又重新回到教材和学生层面,重新定位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称重、估重过程?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质量单位?基于这些思考,课堂教学设计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不一样的样貌。下面,是第二次执教的情况。
【二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猪八戒背媳妇》。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发现猪八戒在背媳妇中,遇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让生说一说。
师:是呀,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物品有重有轻,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轻重的问题——有多重(板书)。
揭示课题:有多重。
2、认识“质量”。
师: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通常大家会说一样东西有多重,实际上指的是该物品的质量(板书:质量),今天我们主要来认识两个质量单位(板书:单位)。这两个单位是什么呢?咱们一会儿再来揭晓答案。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秤。
师:看到猪八戒背得气喘吁吁的,老师对这“媳妇”到底有多重特别好奇,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她的质量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而引出“秤”。
师:对于秤你们了解多少呢?生活中有哪些秤呢?介绍介绍下你认识的秤吧。
请学生说一说(课件出示相应称的示意图)。
师:这么多种类型的秤,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天平秤。这家伙看着娇小,用途却大着呢。咱们一起来认识认识。
2、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千克”“克”。
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用到了长度单位。那今天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测量物体的质量,会用到质量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吗?
生多说一说。(公斤、斤、两、千克、克、吨)
师:嗯,刚才你们说到的“公斤”、“斤”、“两”,是我们生活中习惯用的说法。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
(1)认识“克”。
掂一掂。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你们事先准备好的学具找出一样最轻的东西。(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是一枚1角的硬币)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你手中的那一枚1角硬币,感受感受下它到底有多重?(生动手掂一掂)
师:感觉怎么样?
生说一说。
师:像这种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在称质量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克”在国际上一般用字母“g”表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第一个质量单位“克”。
称一称。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样的一枚1角硬币非常轻,那你们知道它到底有多重吗?
(学生事先进行猜测)
师:如果我们想知道这枚硬币的准确质量,就需要实际来称一称了。现在我们就用刚才介绍过的天平秤来称一称我们这一枚1角硬币。
(动手用天平秤称一称该硬币)
师:发现,天平秤的两边基本平衡了。所以说,像这样的一枚1角硬币大约就是和右边的砝码一样重了,也就是1克。(放进投影仪里展示该砝码)所以我们说,。这枚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
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再次拿起这枚硬币,用手掂一掂,感受感受下,1克的东西到底有多重呢?(生用手掂一掂)
师:感觉如何?
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④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除了这样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外,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也大约是1克的呢?
生多说一说,师适当进行解说补充。
小结:大伙真厉害啊,能够这么快就找出这些大约1克的物体,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像这些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在称量质量时,一般都使用“克”作单位。
⑤找一找。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找一找你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克”作单位的呢?
(2)认识“千克”。
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再从你们事先准备好的物品中找出最重的。掂一掂。(生掂一掂)
师:感觉如何?
生:有些重了。
师:好,现在同桌之间一起帮忙,互相掂一掂两包盐有多重。
师:又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更重了。
小结:称较轻的物品时,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质量达到上千克甚至上万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呢?如果不注意甚至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所以我们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在国际上“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千克”是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第二个质量单位,称较重物品的质量时,我们一般会选择用它来作单位。
称一称。
师:同学们刚才掂的那包盐有多重你们知道吗?
生说。
师:嗯,一包盐500克,那么两包是多重呢?
生说师板书。
师:1000克,我们也可以写成1千克。所以我们说1000克=1千克。(板书)
师:我们知道了“千克”是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到底1千克有多重呢?请同学们再次拿起手中的那包盐,我们知道1包盐500克,那么1千克是几包呢?
师:我们用电子秤来称一称两包盐是不是1千克。
师:这是电子秤,老师把这两包各自500克加起来1000克的盐一起放上去,发现显示的是:1,也就是1千克。
师:所以我们说,1000克确实就是1千克。
掂一掂。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把两包盐合在一起用手掂一掂,感受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
生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
生:有点重。
师:跟1克比呢?
生:重多了。
④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就是2斤,如4个这样的苹果大约1千克,16个鸡蛋也差不多是1千克。那你们还能找出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呢?
生自由发言。
⑤说一说。
师:我们知道,“千克”是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除了刚才我们说的这些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的质量可以用“千克”来表示呢?
生说。
师:所以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千克”来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
三、课堂活动,巩固应用
师:现在,“千克”“克”这两位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你们能把他们区分开吗?下面,我们来试一试。
1、师:老师也事先搜集了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请大伙帮老师用合适的质量单位表示好吗?
出示课件:书本P46页练一练第2题。
2、师:看大伙这么厉害,明明也想考考大伙。请看:
明明给爷爷的一封信
敬爱的爷爷:
您好!我已经9岁了,审题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35克,每天早上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千克的牛奶一盒,中午可以吃掉10千克的馒头两个,晚上吃得更多,有时候一家人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师:同学们怎么都笑了?有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说说信中出现的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改呢?
四、归纳总结,表述呈现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告诉你的小伙伴的吗?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和氛围,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肯于思考,乐于参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我以动画片“猪八戒背媳妇”导入,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轻有重。并在交流课前调查情况后,发现轻的物体是以克来作单位的,重的物体是以千克来作单位。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为今后学习数学建立了足够的信心。
此外,情境贯彻于这一节课的始终.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我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尝试,实践,探索,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二、注重操作,发挥魅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地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让学生“找一找”、 “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中用克表示的物品,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猜一猜”,“估一估”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动手去称一称、掂一掂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关阅读推荐:
›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优质课比赛说课稿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