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教案说明
一﹑授课内容的教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的补充内容。本节课在已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的基础上,补充的有一种重要而常用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节课通过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引出公式x2+(p+q)x+pq=(x+p)(x+q)。使学生在感受两者互相转化的同时,也了解了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的实质。先利用例1使学生初步感知十字相乘法,了解十字相乘法的一般步骤;再利用变式1、变式2,归纳出十字相乘法中包含的符号规律,使学生能更快捷地运用十字相乘法;最后利用例2、例3,使学生能更灵活地将十字相乘法运用在二次项系数不为1或-1或及最高次项次数为大于2的偶数的复杂问题中,并进一步渗透类比及换元的思想。
学生在一系列动脑、动手中,由表及里,体验知识的层层深入,也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理解十字相乘法的概念和意义;
2. 会用十字相乘法把形如x2+(p+q)x+pq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3. 学会灵活快捷地运用十字相乘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了解十字相乘法的实质,提高类比、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及特点
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六个环节: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二﹒直观感知,探索新知;三﹒研究学习,自主探究;四﹒学以致用,形成认知;五﹒颗粒归仓,归纳反思;六﹒分层微习题,共同推进。
为了取得理想效果,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
1、 贯穿一根线索:“十字相乘法”贯穿整个探究过程。围绕十字相乘法是什么?怎么用?怎么快捷地用?怎么灵活地用?几个问题展开,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2、 渗透一个思想:换元的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的知识和所用的方法的本质认识,它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本节课的核心是把形如x2+(p+q)x+pq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利用在二次项系数不为1或-1或及最高次项次数为大于2的偶数的复杂问题中同样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能引导学生运用换元的思想解决问题,这必然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内在联系。
3、 突出一个意识:探究意识。面对不熟悉的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探究意识。
三﹑教学诊断及对策
1、 根据变式1和变式2,归纳出十字相乘法中包含的符号规律,不易一次得出,应预留充足的时间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并理解。
2、 在二次项系数不为1或-1时,同样可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为二次项和常数项都能分解成两个数的积,所以通常要经过多次的尝试才能确定采用哪组分解来进行分解因式。这时可多演练几次,才能提高熟练程度。
3、 在例3中最高次项次数为4,中间项为2次时,可将x2看成一个整体比如字母y,渗透换元的思想。
相关阅读推荐:
›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优质课比赛说课稿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