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2-12-25 05:00: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冰雪历史的发展与冰雪精神的培养
第一部分:有关情况说明及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及确定
本课题源于以下三个背景
[背景一]
所谓冰雪文化就是指在冰雪自然环境中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以冰雪生态环境为基础所采用的或所创造的,具有冰雪符号的生活方式。
冰雪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的时间是很久远的。它产生寒冷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之中。北国气候寒冷,水资源丰富,为冰雪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广泛而充足的载体,而且这种文化涉及到建筑、器物、饮食、历史、经济、艺术、文学、运动、娱乐、服饰、风俗、街道、等方方面面。
[背景二]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把旅游业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接续产业之一全力推进,充分利用大兴安岭冬季气候寒冷,降雪早、雪量大,适宜开展冰雪运动时间长的优势,积极开展以“神州北极”为品牌的生态和冰雪旅游。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让同学们了解冰雪运动的发展历程,在大自然中得到锻炼,提高综合素质,陶冶情操。
2、通过对我国冰雪运动员取得的成就的了解,磨练意志,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冰雪运动的精神。提高同学们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课题目标
1、 培养学生收集、查阅和整理资料,根据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发表见解的能力。
2、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技巧。
3、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合作精神。
4、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学生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
四、方案设计
(1)做好子课题的确定及分工
1、冰雪文化是怎样发展的
2、现在我国的开展冰雪运动
3、我国在冰雪运动上取得的成就
4、冰雪使我们那些方面的情操得到陶冶
5、冰雪培养我们什么精神
(2)具体方案设计
1、查找资料
2、对学生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3、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冰雪运动的开展情况
4、写文章或撰写论文
五、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查找资料。本课题组成员带子课题分头去查找有关冰雪运动方面的资料,若遇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子课题内容,也收集过来,及时提供给其他同学,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
第二阶段:在子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本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70份调查问卷,又在其他学校发放3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我们希望信息来源尽量的全面、完整、充实,并采访了一些参加冰雪运动的同学、老师。
第三阶段:小组成员开会,指导教师参加。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筛选有用信息,确定不够、不全的资料。继续查找资料,补充资料。对资料进行仔细分析、整理、寻找子课题的答案。
第四阶段:写文章或撰写论文,成果汇总与展示。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冰雪文化的发展
冰雪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的时间是很久远的,它产生于寒冷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之中。至今,冰雪文化已经走过了自然生出、自发生存、自觉生产到现在的自由生活的文化价值发展阶段。这不仅是冰雪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轨迹。
当人类文明进入工业时代后,自然环境已不能束缚人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从进山伐木,利用黑化法促使冰雪融化,到破冰船、电冰箱、制冰厂,人们已将冰雪作为经济资源来看待。
随着文化消费时代的来临,冰雪的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出来,如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和冰雪艺术。
现在,冰雪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涉及到建筑、器物、饮食、历史、经济、艺术、文学、运动、娱乐、服饰、风俗、街道等方方面面。
如:(一)冰雪饮食文化
冰雪饮食文化是生活在冰雪生态环境的早期人类,在摆脱了动物式的自然饮食状态,进入调制饮食过程以后,在隆冬季节采取,并适应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的饮食制度。它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等。
在冰雪饮食中,以冻食最代表它的意思。而冻食则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
辽代的契丹人(公元907-1125年)就有食冻梨的习惯。据庞文英《文晶杂录》记载,契丹人将已冻硬的梨“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已而敲去,梨已融释。”这是契丹人将秋季野果、水果采集后置于寒冷的户外这一习惯的证明,也是原始人采集时代的遗留。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这不失为冬季摄入维生素的好方法。
冰雪饮食中,还含有大量的生食肉,菜的方式,这与摄取维生素有关。 还是辽代的契丹人,“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酱食之”。契丹人的生吃兔肝,与爱斯基摩人的生吃海豹肝又是多么相似。其实,生吃肉是出于在冬季获取维生素的不得已的方法,在没有冻野果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吃熟食,维生素摄取量不足,就容易得坏血病。为了消除生食肉的不良后果,先人们常以“介蒜汁渍沃”,现代的东北人在吃菜时,尤其吃肉时,多数人还喜欢吃生葱、蒜,这种饮食方式在南方人看来非常不习惯,由于生食葱、蒜,人们说话所带的恶味常使人不舒服,甚至厌恶,这是文化积淀的差异造成的。据科学分析,生食蒜、葱,有预防多种疾病的功能。
冰雪饮食中,高热量特征非常明显。史料记载,金初以来,上京地区女真人燕宴时,“以木碟盛猪、羊、鸡、鹿、兔 、狼、獐、麂、狐狸、牛、驴、犬、马、鹅、雁等肉,或燔、或烹、咸生脔,多以介蒜汁渍沃”,可见先人们吃的多为高脂肪,高蛋白的肉。还多嗜酒,饮到醉进才罢休。有记载:“醉则缚而侯其醒,不然杀人,虽父母不能辩也”。还有记载:“每夜酣饮,达旦乃寐,日中方起”。由于酒可驱寒、舒筋、活血,所以北方人好饮酒瑟气候寒冷有关。另外北方人冬季好炖菜,也是摄取高热量造成的。所谓炖菜就是将肉与菜和而炖之,肉已烂、菜已烂,这到便于消化,先人有“以肉和菜捣臼中糜烂而进”,这恐怕就是炖菜的雏形或来历吧。
冰雪饮食中,腌菜、泡菜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与在冰雪环境中, 获取维生素有关。上京地区女真人,冬季食米饭,菜肴有“野蒜、长瓜皆盐渍者”,这就是腌盐菜的早期记载,现在的东北人家所吃的腌酸菜、泡菜、盐黄瓜之类都是这种历史遗留。只是到了近代,冰雪饮食才更显露出冰与雪的洁白、自然、刚劲、漂洒的文化特质来,如油而不腻、清爽可口、晶莹剔透、营养丰富的食品,这是冰雪饮食的进化,也是冰雪饮食的发展方向。
二十世纪30年代,随着哈尔滨市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兴起,以冰雪命名的饮食出现了,当时的福泰楼所经营的菜谱中就出现了“冰雪虾仁”、“冰淩鱼翅”以及“雪花银耳”等。这时,冰雪饮食以冰雪符号为文化特征浮出了民俗的小溪,并汇入了冰雪文化的大河中。
到了80年代,在哈尔滨第三届冰雪节期间江南春饭店为冰雪节专门举办了烹饪技术大奖赛,先后推出了“冰城八景”,“雪花冰点”等180多种饮食食谱。这时的冰雪饮食文化开始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冰雪服饰文化:
服装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品,它为人类的生活、生产、劳动提供最基本的保护。随着文化的诞生、变迁和发展,冰雪服装就成了反映人的文化符号的艺术品了。我们可以说,冰雪服装反映了朝代的文明形式和文明程度。
《辽史》中《仪卫志》记载:“上古之人,网罟禽兽,食肉衣皮,以俪韦掩前后,……契丹转居荐草之间,去邃古之风犹远也”。
武玉环在他的“略论辽代契丹人的衣食住行”一文中描述了契丹人的服饰,其中,男人大多空圆领窄袖长袍、腰中系带,足踏用各种皮革制做的靴子。妇女服饰为直领左衽的团衫,前拂地,后长而曳地尺余,系腰带,头戴、手戴手套,穿靴。
契丹人在服饰上多衣皮毛,贵者披貂裘,百姓一般服羊、沙狐裘皮以御寒。为防寒,还在户背处围以“贾哈”,“贾哈”用毛皮裁制,形制如箕,两端作尖锐状,围于肩背处,它具有现代围脖的作用,抗寒效果好。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冬极寒,多皮衣,皆以厚毛为衣,诽入室不撤。好白色,短而左衽。”所以,冰雪服饰文化受寒冷的天气影响很大,尽管文化发展从辽代至从这以今已有千年,但穿皮衣的习惯却至今不改,而且还有加强之势。
另外,从服装款式看,系腰带,穿长袍,踏皮靴,戴皮帽,扎围脖,戴手套也都是无多大变化的,所变化的只是加工的方法、服装材质、有所不同而已。而这些就构成了冰雪服饰文化的变迁内容。当然毛织物服装则是过去所不能有的,这也是冰雪服饰文化随社会科技进步而发展的结果。
(三)冰雪建筑文化:
冰雪建筑是始于地下的。东北的古代民族为了在冰雪自然环境中生存,“常为穴居,以深为贵。”用九节梯子下到洞穴之中,在其中生一盆火,周围铺着树枝,柴草或皮张,用“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还有“筑城穴居”,或“冬则入山,居土穴中”。尽管非一日之冰,可冻三尺圭深,而人居九尺地下,又燃一火,则可以御寒,如有山洞,其深更远,再有火燃,就更适于人居了。所以远古的人们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所居住的地方是地下。但由于地下采光和通风条件差,加上人们可以利用木材,这样,使人从深地下走上浅地下。赫哲族早期居住名曰“希日免克”,即地窖子,就是这种情况。再后来,用兽皮遮在森房内,外用土戴盆望天上或用泥糊上,内燃火就使人在冬季从地下走向地面。这也从赫哲族的马架子中看到这一点。地上马架子是源于“尖状窝棚”(提罗安口)和“圆顶窝棚”(昆布如安口中)的。这些窝棚有些用毛草制成,有些用柳条制作。为了采光,又怕漏风,先人们把墙壁开了一个洞,赫哲人曾用“鲢鱼皮”做窗户封材,后用窗纸糊窗户。而辽代女真族从穴居转变为筑室居住,“其居多依山谷林为栅,或复以板与栏目以如墙壁,变以木为之。穿土为床,温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厚毛为衣,非入室不撤衣”。
谈冰雪建筑文化时,不能不谈到炕。在我国,有“南人习床,北人尚炕”的习俗。炕是北方人的“暖床”。尽管现在北方城市楼房中,大部分已没有炕,而只有床了。据张国庆在他的“北人尚炕的由来”一文考证,《新唐书•高丽传》载:“(其人)冬月皆作长炕,下燃温火”。据此断定,高句丽人发明了炕,他进一步说明,在隋、唐之际,生活在冬季寒冷的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人,受“床”和“炉灶”的启发,将二者合二为一,经过改造加工而产生为炕。并传至东北各民族之中,后又传至黄河至秦岭以北。
爱斯基摩人在狩猎外出时,往往建造雪屋,他们取结实的陈雪切成大块雪砖,然后用雪砖垒成半球形的雪屋,用雪封住砖间缝隙,在室内燃一把火,把表层略略融化,房屋就密封住了。再在四壁挂起毛皮,甚至在屋顶覆以海豹皮保暖。雪屋有一半在地面下部,门有一半在地下,门前还用雪砖造一拱型挡风墙。
我国东北鄂伦春族人在冬季外出狩猎也挖雪屋过夜休息。独行其是人们挖一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内燃一堆篝火,下铺野猪皮作卧榻。它密植性差,屋内温度低,主要靠篝火取暖。
许多西方建筑,过云冬季取暖则主要采用壁炉的方式。即冬季在房间客厅,有大壁炉,在其中燃木料,使墙壁很热,成为火墙,靠这一火墙,整个房子在冬季就暖和起来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现在房内取暖已有多种形式了。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楼房内,大多采用水暖方式,即由统一锅炉房烧水,热水随后进入各家暖气片,再回流锅炉房继续加热,循环往复,使各家可以取暖。也有的家庭自制加热系统,将做饭与烧水到取暖结合起来。更有的是利用电暖风,电热板或空调取暖。
二、我国冰雪运动的开展
全国现有八个省、自治区、几十个城市开展了冰雪运动。参如冰雪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学校的冰雪活动有了明显改善。黑龙江省一九七八年以来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已持续多年,推动了群众运动的开展。吉林省每年都组织一定冰雪项目业余青少年集训、培训骨干,全省冰雪运动有了广泛开展。并且华北、西北地区群众性冰雪活动也逐渐开展起来,河北、新疆、内蒙成立了滑冰协会,每年都举办省、区的冰上运动会。北京、青海、宁夏等地,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湖泊开展冰上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冰雪运动队从一九八零年以来有较大的发展。目前全国有冰雪体育学校两所,学生l47人;优秀运动队已发展到64队984人,其中速度滑冰队24个,288人;花样滑冰7个,91人;冰球队19个,380人;高山滑雪队5个,50人; 越野滑雪队6个,100人;冬季两项2个队25人:短跑道滑冰队50人,现有教练员846人(其中优秀运动队教练员179人)。 为了确保冰雪运动的开展,各省对优秀运动队的设置都做了适当调整,我省各运动队及人数也都有所增加。
我省有着丰富的冰雪资源,群众性的冰雪运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亚布力滑雪场、大亚湾滑雪场等为群众性冰雪运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来,我区的滑雪场给全区人民带来了冰雪乐趣,去年冬天,我们许多同学就在滑雪场一展风采。
大兴安岭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水资源丰富,为冰雪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去年冬季我区开展“中小学生冰雪及管乐教育进课堂活动”,使学生对冰雪运动有了一定的体验和了解。我们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在本校发放70份调查问卷,其他学校30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如下:
对冰雪运动了解程度:了解10%,较了解2%,一般50%,较不了解6%
人们喜爱冰雪运动比例:乐于参与87%,不想参与9%,不知道4%
由此我们认为冰雪运动在我区开展情况良好,已经使同学们对冰雪运动有一定了解,大多数人积极参加冰雪运动,但仍有少数人对冰雪知识了解甚少,所以继续扩大活动影响,宣传冰雪运动的益处,为参加冰雪运动提供便利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三、冰雪对人格的培养
向陌生未知的自然景观拓展开掘,是人类的欲望和本能,洁冰瑞雪、苦寒绝域,激发着人类的天智和热情,挑战着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作为人类本质力量外在表现之一的冰雪文化遂应运而生。位于亚寒带的哈尔滨,其一年一度举办的冰雪节,成为冰雪文化的摇篮,也是催生冰雪文化生长的动力。冰雪险峻、晶莹、深幽、纯洁、淡雅、旷远、静谧、浓烈、恬淡等特质,成为生命的最高境界和生存的最佳形态。而雪雕、冰灯、冰雕、滑雪、滑冰、冰球比赛,冰雪山水画,这一系列以冰雪为题材和背景的文化景象,玲珑剔透,清澈透明,皎洁晶莹,溢彩流光,不但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风格,而且在艺术手法、意境营造上,各个生辉,或借景抒情,或融情入景,或以我观物,或以物观物,或触景生情,或缘情着景,莫不情景交融,情与景谐,形神兼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冰雪文化的审视,可悦形逸心,畅神抒情,言志悟理,进入一种澄心竭虑,离形去智的审美体验之中。
现代工业社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扭曲了人和自然的亲和关系,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失落、怅惘、困顿、愁烦等像野草一样疯狂滋长,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物我两忘,保持平和、宁静、淡泊的心态,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无动的静息,无言的孤寂,此乃人们与冰雪的一种特殊方式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冰雪文化是对人格的一种调适塑造和提升,是现代人躁动浮泛心态的精神家园。
在冰雪运动中,运动健儿不畏严寒努力拼搏,向运动极限挑战。我国运动员自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到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夺得第一枚金牌,这段艰辛的路程浸透着无数运动员的汗水、拼搏。一枚枚金灿灿的奖牌,一张张激动的面庞,一次次历史性的突破,让全世界的人都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冰雪运动健儿卓绝的风姿与铮铮铁骨。他们驰骋在冰雪中,凭借着一颗永不言败的心,不懈努力越战越勇,铸造了这种冰雪精神。
第三部分 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学生:
通过此次学习,培养了我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了如何查找资料(包括上网、上图书馆等等),学会如何对资料进行选择、归类、去粗求精,有针对性地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此次学习,还培养了我们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使我们初步掌握了如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并得出结论。通过此次学习,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了解到很多我们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社会生活知识,真正体会到了“探真求实”的乐趣。
指导老师:
教学相长。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我与学生们共同收获,共同进步。同学们在对《冰雪历史的发展与冰雪精神的培养》的研究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无论是课题的确定,还是方案的设计、实施、探究及结题都具有科学性,凝结着同学们无数的心血。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团结协作;在查找资料,问卷调查、分析中,初步学会了科学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技能,学会了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在结题报告的准备中,学会了论文写作方法。通过亲身实践,同学们加深了对冰雪文化发展历史的了解,冰雪精神同样也激励着同学们更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同学们在研究中获得的研究方法、研究体验为以后生活、工作或研究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纵览同学们研究过程,我认为同学们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的很好,达到了预期目标。需要改进的是:调查问卷的设计及问卷发放人群的选择,例如:发放人群可以考虑不同范围、不同层次。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处理还显肤浅 。当然这涉及的是一个很复杂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同学们现在做的已经很不错了,随着今后的学习,同学们知识不断丰富,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可以再做深入思考,准确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