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4-09-14 10:14: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初中数学课堂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案例研究》主体报告
一、问题解读
● 课题核心概念:
我们平时所说的情境即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也就是事物在具体场合中所呈现的形态。而问题情境是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应具有三个要求:未知的东西——“目的”,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对问题有所察觉”,即关注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数学问题情境就是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构建情境性问题或探索性问题。情境问题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有创造意识的多种情境。数学情境问题是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数学心理特点的情境问题,它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数学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
● 存在问题分析:
从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看,教师们辛辛苦苦地设置了一些相应的课堂问题情境,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有些问题情境侧重于情境的呈现方式的新、奇,比如利用了多媒体的声、光及动画效果,课堂气氛很热闹,但热闹过后反思这节课,却没给学生留下多少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有些问题情境太直白或太深奥,不能吸引学生专注参与;有些问题情境纯粹是机械、枯燥的问答,甚至经常出现“一问众答”的境况,学生回答时,表情漠然……这样的问题情境,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主动地去探索问题,主动地去解疑、释疑,从而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发展。
(一)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学目标相疏离。
创设的问题情境一旦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疏离,情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服务教学的作用,甚至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干扰因素。有些教师试图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期望为学习创设一个真实可感的情境。设计情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对情境的运作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思维和方法的束缚,教学仍在传统的路径上运行,抹杀了情境对教学的辅助和促进作用。这样既浪费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时间,也花费了教师过多的精力。情境与教学成了油与水的关系,而没有达到水乳交融的理想状态。
(二)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境设计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一位教师心动,想把这样的情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但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达不到同样的效果。为什么呢?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有的教师常常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或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于是采用的策略往往是“拿来主义”,然后围绕着课件中的情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情境创设怎么能为教学服务呢?情境创设没有明确的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三)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课堂上没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老土”。于是每一堂课都以生活情境导入,把复习铺垫,以旧引新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抛到了九霄云外,课堂上处处有情境,时时有情境,学习气氛热热闹闹,教学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创设情境时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仅仅是为了课堂上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显然是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
(四)情境创设内容不符实际。教师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牵强地运用他人的教学情境或只是简单的再现教材主题图往往使教学情境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五)情境创设思维无深度。创设情境是为了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找到数学的原型,进而提炼到数学的本质,或是在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发展数学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并非是简单的生活情境的再现。而在教师的课堂上情境创设常常是几个卡通人物,或是一幅主题图的再现,这样的教学情境没有思维的深度也就失去了其教学的意义。
(六)情境创设过分依赖多媒体。比如利用了多媒体的声、光及动画效果,课堂气氛很热闹,但热闹过后反思这节课,却没给学生留下多少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基于上述现象,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再认识和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现状重新反思,因此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新课程下初中数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案例研究,力图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创设问题情境观,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确立效率意识,反思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教学与目标的一致性。
●课题研究内容:
1. 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必要性认识情况和重视程度。
2. 初步了解有效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手段,从而避免创设牵强、缺乏思维的问题情境。
3.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内容可行的研究,找到不同类型课题创设情境的一般模式,为整节课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掌握知识提供条件。
①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素、类型及研究策略。
②问题情境创设效果的评价研究。
③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归纳。
●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联动研究:成立课题组和子课题组,由负责人负责,组内教师积极参与,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本组成员联动。
2.应用研究:本教研定位在应用性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归纳整理出符合本教研方向的措施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3.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实践加反思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路线为“新问题——计划——实施——评价反思——调整——实施——总结”。同时运用行动、文献、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二、成果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一年时间的课题研究,在学校各个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本课题组全体成员相互合作,研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课题组教师充分体会到必须把课堂看成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牢固树立了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老师们的观念意识发生转变,把追求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实施作为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尺,老师们对课堂中自身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师能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发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教师们潜心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努力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精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主体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研究成果的价值体现:
1. 创立了具有本校特色,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课程模式,具体分为:
(1)创设学生心理安全情境,让学生敢问
①创设宽松氛围;②开放提问时空;③尊重学生劳动。
(2)创设学生主体情境,让学生会问
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②精心设计问题情境;③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3)创设新颖学习情境,让学生善问
①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②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问题;
③让学生在创新中发现问题。
2.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业务水平提高。
由于数学组有统领的教研课题,较系统的操作模式和研究努力方向,且运用于各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并能较好地开发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意识。互相听课,讲评,探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新教师成长周期大大缩短,并在全市初中数学界脱颖而出,令各校刮目相看。
3.促进了教师数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本课题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数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以理论为指导,从课堂教学中找素材,善总结勤反思,集思广益,撰写心得体会、教学论文成为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课程实施后,数学组提出每一次教研课,都要有一个研讨主题,都要写自己的反思。这个目标基本达到。
4.学生方面
①促进了学生数学中考成绩大幅度提高。
实验结果显示,在数学“情境——问题”教学中,教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力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善于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平等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②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实验结果显示,由于教师采用“情境—问题”教学方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大为改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高涨,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明显加强,数学思维的思辨能力、提出问题、钻研问题、解决问题意识得到提高。
三、解决问题的有效经验和做法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对课题《初中数学课堂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案例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使此研究成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服务于教学,应用于教学。
本课题在研究中的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课堂教学探索性的实验积累,加以分析、评价、完善,在教育教学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经验,以有效开展课题研究。
(一)积极参加科研培训,深入学习相关理论。深入学习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有关理论,掌握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法;围绕课题,通过学习和讨论,查摆存在问题,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学习,通过现场观课、网上查找、杂志阅读等方式收集若干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初步整理出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问的典型片段进行学习。
(二)承载课例展示交流。学校每学期开展每人至少一节公开课活动,要求同学科的老师全员参与。老师上公开课之前,先写公开课申请表(表内要写清自己预设的问题),此表提前几天张贴于显著位置,供听课老师参考;上课的时候,每位听课老师的手上除了听课笔记之外,还有一份课题表格(表格的类型:教师提问分析量表、“问题情境”记录表、“问题情境的创设”研讨课课堂记录表等);课上完之后,随即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之后进行问卷分析;评课时,更是牢牢抓住“有效问题情境创设”这一主线。教学时,从设计到交流凸显了课题研究;外出听课时,把别人出色的提问技巧记录下来并多进行交流。通过听普通教师的课(或是自己的课)收集教学实录并初步整理出提问的典型片段,做出了课例研究;根据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理论分析,制定出对有效性提问的参照目标。
(三)撰写教育教学随笔。坚持每月撰写一篇读书摘记,每课授完后写教后反思,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项继续教育工作,用教学随笔的写作,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通过书写笔记,能围绕课题研究展开讨论,撰写研讨反思或论文。
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和做法:
如何进行设计才能使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更有效、更富有艺术性呢?我想谈谈我们组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一)学习理论
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最为缺乏的是教育理论。为了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我们经常听专家讲学,有机会老师还要外出学习。另外还学习课堂教学论,教育杂志、周刊上有关提高课堂提问艺术的文章来积淀理论知识,转变教师观念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重新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价值。
(二)优秀案例的研究
1.查找一些优秀的案例加以学习研究,并参照优秀的教案尝试教学,从中提炼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方法。
2.听名师与骨干教师的课,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特别是提问方面的技巧,要提出艺术性、学术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问题及时记录,课后进行案例分析,不断尝试、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跟踪研究
1.研究活动
做好表格的设计工作。根据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教师的提问数量、质量、形式与学生的回答进行记录与分析。 研究小组每月开展一次研究,重点总结前段时间课题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工作的措施和重点。
2.教研活动
活动设计:深入研究教材,先教研组教师选择活动内容,然后集体备课,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提问等内容进行研讨,发挥众人的智慧。
集体研讨:一起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使老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有效提问做好充分的准备。
3.教学活动:安排好老师记录好分配的内容,如:有的老师记录老师的提问数量、有效性问题、形式等,有的老师记录学生的回答。课后讨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必要的话,可以进行滚动教学,再次备课,加以整理与改进,在不断的改进中,使课堂更加有效性,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和进步。
4.案例研究:将教学活动的提问过程加以分析,特别是对老师提问数量、质量、形式与学生的参与情况,做出具体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工作。
5.注重平时经验的积累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分阶段进行组内交流、汇报,发挥小组的作用,克服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对成功的方式方法进行总结、推广。对学生也进行分阶段的调查,了解新实施的方法的成效与表现。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深入调查,细致研究,揭示矛盾现状。
首先,我们通过本校10名数学教师的教学问题情境现状进行了考察,通过课堂观摩、问卷调查、个别询问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们们教师的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孩子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学生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问卷调查和课堂观摩显示,教师的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次数偏多,很多是无效的和低效的,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性偏低,仅为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而且问题欠考虑,随机提问、临时问题很多,优质、高效的问题情境很少。
(二)查阅资料,读书学习,提升认识。
找到了问题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课题研究的前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将阅读情况写在博客上。围绕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的情况均反映在读书笔记中,同时认真调查了解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状况,积累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资料,为撰写读书笔记和案例分析打下基础。
(三)理论指导,实践革新,丰富认识。
在深入调查与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们们组多次集体备课,多次走进教室,听教师上课,与教师学生一起座谈,并在学校中选取两位教师和两个班级为实验班,并将课题研究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在工作之中,我们们及时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阅更多的资料,从而保证课题研究吸纳最先进的理论精华,使课题研究始终站在理论的最前沿。
(四)归纳整理,总结成果,深化认识。
根据课题研究进程,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下,根据大量的调查、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并根据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细致的理论检验,查阅大量理论资料,吸取更多的理论精华,坚持撰写博客文章和读书笔记,并及时根据相关理论修改丰富课题研究成果。
四、研究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实施“初中数学课堂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案例研究”的课题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树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教改实验中,数学课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它重视学习者积极性,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肯定学习者个人经历和体验。通过实验,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理性视野,提升数学教学水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单向转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从不适应到适应到喜欢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意味着学生从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过渡到了新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整合,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主动单于对知识的构建。通过教师设置数学情境,学生主动提出探讨的问题,然后借助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方式,经教师点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相互质疑、相互辩论、总结评价等学习方式。
3.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突破定势,让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在对数学的认识上,由于学生获得的信息较多,在许多方面大大超出数学教材的认识范围,如果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就将妨碍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和进步。其实学生的许多定势思维及观点来自于教师,特别是在教师自负熟知教材之后,往往形成了多年一成不变的观点,因此,容易将这些定势观点强加于学生。教师敢于自我突破定势,是让学生能够突破定势的前提和保证。首先我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知识原型”,然后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质疑解惑,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多种学习信息,从而达到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5.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教师致力于创设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情境的创设,吸引了学生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他们时而疑惑,因不能解决问题而邹眉苦思;时而与同桌窃窃私语,交流想法,商讨解决的办法;时而因问题的解决露出得意、满足的笑意……课堂有了学生的加入,更加丰富而生动,尽管有时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由于学生探究过程较长,教师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时空而不能如期完成,但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并不仅仅积累了知识,更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对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由此看来,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睦的同学情感,促进了全班同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6.教师在教学方面得到了发展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的专题研究不仅锻炼了学生,也使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过程中,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也更加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意识有了改变,方法有了提升:教师除了要熟悉教材的内在结构和地位作用外,还要不断摸索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和策略,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特别是教师本身科研意识增强了,科研能力有所提高,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本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相关的理论,撰写案例和论文,有多篇获奖。统计如下:
阶段性研究成果获得奖励情况
序号 获奖者姓名 奖励名称 获奖时间 颁发部门及颁发文件号
1
2
3
4
5
6
五、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经过一年的对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组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等方面做也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在后面继续探讨和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
1.课题研究工作计划要明确,各种会议、活动安排要有具体日期,明确责任、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学教研结合起来,让课题研究服务于教学。切实解决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过程性材料还欠充实,理论学习、培训记录不够完备,要有时间、地点、讲授人、讲稿、讨论等记录,问卷调查、学生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说明数据分析资料少。获奖论文需补充。
3.个别教师的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仍存在问题。
(1)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学目标相疏离。
(2)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
(3)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课堂上没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老土”。
(4)情境创设内容不符实际。
●今后的研究设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要精心设计所创设问题情境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个性特征。其次要更新观念,明确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
下列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1)进一步优化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2)更科学地检验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3)在班级学生数较多的情况下,如何兼顾优差生,更好地因材施教。
为此,本课题组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为真正克服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结构更趋科学化、合理化,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挥个性潜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各种能力都能有机协调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们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养成了每日读书,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自身的认识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并注重结合实际工作反思、感悟,对提高课堂有效性提问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结束。我们们的教学应伴随着课题研究的持续深入而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