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0-12-10 08:32: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让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校本研修,尤其是新课程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是创建学校特色的有效策略。开展校本研修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因而,建立与新课程相应的校本研修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一、更新观念,解读校本研修,正确定位角色
科学的校本研修观,能使校本研修变成自觉行为,特别是在校本研修刚刚实施阶段,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还很不到位,此时更应该从观念入手,解决教师关于校本研修的思想认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校本研修观。“校本研修”并不是一种新的科研形式,而是将“被异化了的”传统“学院型科研”归位于“以学校为本”的科研,将原本属于学校教育一线教师参与教研的机会和权利归还他们。通过学习,使老师们了解“校本研修”的内涵,弄懂新课程校本研修强调的七个基本理念: 第一,校长是新课程校本研修的第一负责人;第二,学校是校本研修的基地;第三,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第四,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第五,中小学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是新课程校本研修成功的保障;第六,新课程校本研修是整个教研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七,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研修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二、理清思路,建立健全制度,营造教研氛围
依据艾里奥特的行动研究模式,注重教师的自我反思,确定研究思路为“设计—实施—观察—反思”。
首先,成立了“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成员。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其次,建立了必要的规章制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为教师的校本研修提供了一整套角色的行为规范模式,使得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有章可循。为此,我校制定了《杨园中心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条例》,拟订校本研修长、短期计划和教研活动实施细则。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如校本研修规划制度、教后反思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校本研修例会制度、互相听课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目标激励制度、教研成果推广制度等。我们还利用教工例会,宣传栏和《教改前沿》简报等阵地宣传校本研修的重要意义、作用和措施,在校内营造“校本研修兴校”的文化氛围。
三、资源共享,实施专业引领,提升教研层次
专家参与是校本研修的源头活水。在校本研修实施中,教师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帮助,因此,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十分重要。
实施专业引领,开发教研专业人员人力资源,是开展校本研修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为此,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所谓“请进来”就是请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校诠释新课程,同时我校还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信息建立新的沟通手段与专家、名师对话。所谓“走出去”就是派本校教师外出进修深造,几年来,通过各种途径,我们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自己的专家,目前,我校已拥有18位教师获得省、市、区、校“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他们的作用在新课改中业已得到彰显。学校对这些校本研修中的骨干实行动态管理,并继续积极扶植,送出去培训,引领他们向更高一层发展。同时为了发挥这些校本研修骨干的作用,还给他们委以重任,如担任课题负责人、承担校本培训任务、示范教学、带徒弟等,让他们的专业特长充分地展示出来。
四、搭建平台,倡导同伴互助,促进专业发展
通过校本研修活动的创设,可以让教师有机会在活动中一试身手,培养自己的校本研修能力。校本研修活动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但都必须突出一个“研”字,突出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探究,体现“主题性”、“全面性”、“创新性”、“有效性”、“多样性”、“科学性”六个特点。
1.建立读书常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现今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迅速,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为了激励老师们继续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坚持“四确定”和“一展览”。“四确定”:即确定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主持人。“一展览”:即学期结束举办一次展览,校长室在检查教师的政治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和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将优秀笔记对全体教师展览。每周一次政治学习,由校长带领大家学习,提高教职工政治理论素养,加强教师师德修养;一周一次业务学习,由教研组长带领组员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师根据自身教育教学需要,自行选择教育书籍阅读,做笔记。
2.扎根课堂教学,锤炼教学艺术
校本研修的生命在课堂。 国内外教育改革普遍认同的两个观点是:一是教师事关重大;二是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众多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
集体备课。语、数大学科以年级划分备课组,英、音、体、美、自然等学科以学科划分备课组,设备课组长一名。由备课组长负责召集活动,定时、定点、定内容、定主备课人,备课组成员轮流承担一周主备课人。大家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针对教学内容谈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研讨,修改完善,制定教学预案。最后各自执教,互相听课,评价反思,并形成文字,交教导处。
课堂观摩。 按学科分组开展教研活动,分阶段推出“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究课”、“成长教师观摩课”“新教师汇报课”。教师之间开展听课、评课,要求同学科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达一定节次,鼓励教师跨学科听课。听课之后,一定要评课,评课不仅指出优点,而且要提出改进建议,每学期听课达10节,学期结束,教导处将检查听课笔记。三大教研组每组每学期至少开设10节公开课,学期开始学校统一做出安排,确保每周有课听,人人有机会交流和研讨。
拜师学艺。 学校指定骨干教师与新来的教师结为师徒,签定“拜师学艺”合同,并要求双方认真履行合同内容。合同期满,由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对徒弟进行满师考核,合格者发给证书,不合格者,延期学艺,直到合格。
跟踪指导。将各学科优秀教师组织起来,成立若干个“校本研修专家组”。将成长教师和新上岗教师分成几个组,承包给校本研修专家组,由该专家组制定随堂听课指导计划,定期听课、交流、评价、指导。学期末专家组为被指导的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发展鉴定。
教学擂台。同学科同年级教师开展“一课多教”:不同的老师上同一篇课文;“一案多教”:同一篇教案不同的老师教;“一人多教”:同一个老师同一篇教案教多次。通过比较,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彼此分享。
双项交流。每学期举行多次教学观摩活动和“送教下乡 ”活动。一方面邀请校外专家、老师观摩指导;一方面发挥实验学校的辐射作用,将老师们送出家门,到教学条件差的农村学校支教,锻炼教师队伍,促进整体提高。
3.实施主题研究,教科研一体化
为了将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我校把课题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研究主线。围绕课题调整学校各项工作,把教学、教研、科研三者整合起来,把校本研修活动变为课题研究的过程,使课题研究融入到学校工作的血液循环之中,使学生和教师自然地归属到课题研究实践中,确保研究的步步落实到位。
转变教师的课题研究取向,引领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自己的研究问题,大课题和小课题兼顾研究。
所谓大课题,是指已立项的课题,我校要求教师们留心教学中生发的新问题,个人解决不了的,经过提炼形成课题,以课题为龙头,组织研究团队,集体攻关。(我校现有13个课题在国家、省、市立项,正在研究中,已结题的三项省级课题均获省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
所谓小课题,是指未立项的校级生成课题,我校将有研究爱好,有研究热情,有一定研究水平的中青年志愿者组织起来,成立“青年研究会”,开展教学沙龙活动,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主持人,但不定中心发言人。对我校教师日常教学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会诊”,展开研讨,形成共识,指导教学实践,解决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每次活动确定和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探究,如拼音教学、小组合作、课堂评价等,每次倡导一种教育理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获得一种完整认识。
4.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诞生,使教师获得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因此,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工作,既可以使教师充分享受自己的权利,又可以使教师的校本研修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找准科研与教研、科研与学校发展的结合点,积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现开发研制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5.不断总结反思,升华教育教学理念
坚持开展“六个一”活动。为帮助教师增强研究意识,养成“实践、总结、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我校要求教师每学期交一份典型案例;每月交一份教学反思;每月交一份优秀教学设计;每学期读一本理论专著,并做读书笔记;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或案例。
坚持“六会”制度。建立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我校每学期召开“六会”已形成制度,即面向全校教师的“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和“学术报告会”;面向实验教师的“新课程研讨会”;面向中青年教师的“读书报告会”;面向优秀教师的“我为学校献良策”座谈会,面向青年教师的“奉献教育事业”的演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