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2-07-25 16:52: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石头说话
- 公告:
《石头说话》教学设计
按照省级课题“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研究”的实验要求,在美术课《石头说话》教学中,我运用了现代农远教育研究“模式二”的教学尝试,充分发挥教学课件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师生、生生互相评价,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尽情地发挥想象,努力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本课内容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十册第八课的《石头说话》。这堂课是“手工制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石头的造型作品,让学生了解单块石头独立成型的制作方法与组合造型的比较,鼓励学生动手制件出各种事物等作品的造型,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感兴趣而且全身放松的时候,才会尽情的发挥想象力,才会体会到创造带来的成功感觉。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出示两幅图片,并强调大自然里有一种很不起眼的东西,路旁、河边、山上随处可见。但是,如果你留心过,你会发现,这些东西里藏着很多秘密。例如我国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位于安徽省南部,景色秀丽神奇,尤其那千奇百怪的石头,像《猴子观海》、《仙桃石》……,并分别出示图片课件,提出问题:这块石头它像什么?它们好像在说什么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带着问题仔细地观察图片。通过观察,找出图片中石头的开关,使学生对不起眼的石头另眼相看。在此基础上,我提出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是一起来学习“石头说话”。
“石头说话”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即如何在保留石头作品原样的基础上进行添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作品。所以,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是先要启发学生想象,想象的前提是发现。在课堂中,教师结合了黄山奇石,给学生看其中两张石头的照片,让他们说说像什么,然后公布石头的其名。因为介绍的石头具有明显的特性,学生进行想象没有多大的困难。初尝想象乐趣的学生这时一定会对着自己的石头进行联想,课的进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术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最忌讳学生作业只有一种模式,一种风格。解决好想象的问题后,就要解决好如何绘画的问题。在课堂中,通过教学课件我主要选择了欣赏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展示单块石头画与多块石头组合造型的认识和制作步骤,让学生自主发现,引领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思考创作,从添画、涂色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为了使这节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首先出示一块形态普通的石头及从这块石头制作成的不同作品。通过石头摆放的角度不同,让学生明白,要使石头更像自己所联想到的事物,就必须着眼于一个“巧”字。即巧妙利用石头的形状、色彩,进行想象,为创作时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石头的形状看一看、摸一摸,说说自己对石头认识,并讲一讲自己会如何处理,怎样来设计制作,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开阔学生的创作思维。接着我通过单块石头和多块石头组合的作品的课件让学生了解单块石头独立成型的制作方法与组合造型的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利用石头造型的方法,可以独立成型也可以组合造型,包括可以平面拼摆,也可以立体组合。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想像,鼓励学生用多种造型和装饰的手法来塑造所表现的物象,使其物体的形象更具个性和创造的特色。在小结石头作品的制作方法和步骤的同时,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训练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学生动手制作前,我又出示了课件让学生欣赏一组石头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造型欣赏来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学生寻找创作的灵感增添催化剂。
在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合作完成作品时,我着重强调要根据石头的特点进行添画或拼摆,使作品更具有趣味性。学生在合作制作过程中,互相指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样培养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迸发创作热情,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动手能力也很强,短短十几分钟时间,看,这些不起眼的石头经过同学们的巧手点缀就成了情趣盎然的小艺术品。我把学生的作品用实物投影展示,让学生自己欣赏和评价自己的作品。感受创作带来的愉悦感,再一次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只要我们关注生活,仔细留心身边的事物,相信从自然界中就能不断的发现美,甚至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