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数学小学数学反思

《求简单的平均数》教学反思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08-11-26 10:30: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求简单的平均数》教学反思
 
一、故事导入: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去年小王在网上看到一个公司的招工启事,上面写着“在职工平均年薪3万元”,小王很高兴地去应聘了工作。可年终拿到的是2万元。小王很气愤,认为公司欺骗了他,你们认为呢?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公司到底有没有欺骗小王,网上这则信息是真是假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学习“求简单的平均数”(板书课题)。这样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明确告诉学生学会了本课知识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新知的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统计表:四(2)班第5小组期中考试成绩统计表

序号
合计
1
2
3
4
5
6
 
分数
564
86
99
99
91
90
99
 

(2)班第8小组期中考试成绩统计表

序号
合计
1
2
3
4
5
6
7
 
分数
644
98
83
91
87
95
99
91
 

你认为哪个小组考得比较好?
学生意见不一,那你们想想怎样比较更公平?(同桌讨论研究,纷纷举手)
2)在学生初步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后,探索平均数的一般方法,用数学算式来概括,这本身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指名列式计算,板书:564÷6644÷7,并完成表格
请学生用数量关系式来表示。总数÷份数=每份数。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表,谈谈你的发现或想法。
(4)这里有四个数32、43、63、94,你能不能估计一下,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大概是在什么范围内?
师生共同验证,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列举生活实例,扩展对平均数的了解
你觉得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要用到平均数?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编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让小组长组织活动,记录员作好记录。学生分工合作,开展小组活动。
学生交流,随后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到二项展开计算。
三、实践应用: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140厘米,小波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小明比小波高。
2、小明家六月份交水电费85元,七、八月份共交水电费215元,他家这三个月平均每月水电费是150元。这一环节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重点。明确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教师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思考、判断、辨析、反思中享受学习过程,获得知识技能。
3、回到故事,进行说明。
呼应开头,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加强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过程意识和问题意识,力求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一、重组现行数学教学内容,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呈现现实的并与学生知识体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数,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二、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走到当前要学习新的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一个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学习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活动。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创设了各种情境,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