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高中语文

国殇教案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5-08-10 14:29: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国殇
  •   公告:

    

国殇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2.理清作者对战争过程和场面的描写层次。
3.领悟作品所传递的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一般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2.掌握作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3.介绍背景,初步熟悉课文。
二、补习旧知:
“楚辞”和《楚辞》
1.“楚辞”:起名于西汉,是战国时代在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新体诗。标志着先秦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高峰。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色。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方言音调,描写楚国独特的景物,表现楚国的民俗风情,又吸收了楚国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2.《楚辞》是一部诗集。是由西汉刘向辑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拟他们的方法而写的作品。此诗集定名为《楚辞》。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精讲知识点
1.介绍作者
屈原(前340—前278年),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被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游泳于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自尽。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著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卜居》、《渔父》、《招魂》等不巧作品传世。屈原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这一新的诗歌样式。他的诗充满爱国热情,富有浪漫色彩。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解题
(1)《国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是屈原在学习民间祭歌基础上创作的一组完整的、用乐舞事神的诗歌。“九”不是实数,而是表示“全”。这组诗共11首,本文是其中第10篇。
《九歌》所祠的神有太阳神(东君)、云神(云中君)、主寿夭的神(大司命)、主子嗣的神(少司命)、黄河之神(河伯)、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山神(山鬼)、东皇太一以及为国战死者之神(国殇)等。
(2)“国殇”
殇:没有成年就死去。夭折或在外而死。
“国殇”指为国作战而死的人。
3.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战国中晚期,大致相当于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大战之后不久。怀王十六年,秦欲攻打齐国,又怕楚国干涉,二是派纵横游说之士张仪到楚寻求政治联盟,张仪对怀王说:只要楚愿与齐绝交,秦将赠楚六百里地。怀王见利忘义,答应了秦的要求。秦打败齐后,楚怀王到秦要受地,秦王食言,只承认许地六里。怀王大怒,悍然发兵攻秦,双方战于丹阳。因准备仓促,大败而归,并丧师八万。屈原对此深为哀痛,因而写下这首祭歌,表示对楚魂、楚民族精神的极高礼赞。
4.初步熟悉课文
(1)对照注释,解决生字词
(2)分句阅读课文,总体理解文意。
这是一首追悼、赞颂为国作战而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作者通过激烈的车战场面的描写,歌颂了死难将士奋勇杀敌,誓死卫国的壮烈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死难将士的崇高敬意和挚爱感情,也寄托了诗人复仇兴国的强烈愿望。
四、当堂测试,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1.简要介绍“楚辞”。
2.简要介绍屈原和他的作品。
3.由学生阅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是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为疏通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文章难度较大,要求同学们一定认真学习。
六、作业
1.认真抄写课文。
2.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背景。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串讲课文第一部分,领悟作品所传递的英雄主义精神。
2.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二、补习旧知
1.屈原和他的作品。
2.回顾文章的写作背景。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精讲知识点
1.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1-10句)集中描述了短兵相接、白刃肉搏的残酷的战斗场景以及在旌旗蔽日、强敌如云的情势下,将士们临危不惧,奋勇争先,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场景。
(2)第二部分(11-18句)歌颂了卫国将士不怕牺牲、奋勇杀敌、刚毅勇武、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对牺牲将士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2.串讲课文第一部分
(1)理解各句的意思
(2)每两句加以概括
第一二句写楚军披挂出征,与敌交战。
第三四句写敌军人多势众,楚军奋勇争先。
第五六句写敌人凶猛攻杀,楚军伤亡惨重。
第七八句写楚军虽败犹斗,英勇不屈。
第九十句写楚军覆灭、横尸疆场的悲壮场面。
作者按照斗争开始、进行、结束的自然顺序展开描写,加之一定的环境、动作描绘渲染,使楚军将士英勇拼杀、义无反顾的精神跃然纸上,同时又有条不紊,层次井然。
3.作者善于运用渲染铺垫的手法衬托楚军将士威武不屈的精神,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完整、真切。
4.引导学生阅读背诵第一部分
四、当堂测试,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上黑板抄写课文第一部分。
2.对照指导书14页为第一部分分析层次。
国殇
楚军将士英勇作战,血染沙场(前10句)
敌军来势汹汹,楚军奋勇作战
前4句
楚军将士同仇敌忾,拼死战斗
中4句
战争结局:楚军将士全部牺牲
后2句
3.领悟作品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诵读,体会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第一部分。
2.写出第一部分的译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串讲课文第二部分,领悟作品所传递的英雄主义精神。
2.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二部分。
二、补习旧知
1.屈原和他的作品。
2.回顾第一部分的内容。
3.本文的主题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精讲知识点
1.阅读课文,回忆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1-10句)集中描述了短兵相接、白刃肉搏的残酷的战斗场景以及在旌旗蔽日、强敌如云的情势下,将士们临危不惧,奋勇争先,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场景。
(2)第二部分(11-18句)歌颂了卫国将士不怕牺牲、奋勇杀敌、刚毅勇武、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对牺牲将士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2.串讲课文第二部分
(1)理解各句的意思
(2)每四句加以概括
前四句是以叙述的笔墨写将士们征战的精神,说他们“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礼赞将士们刚武英勇、抱死搏杀、不可凌辱的精神,赞叹他们身首异地却不悔不惧的壮士品格。
后四句是感天动地的礼赞,特别是结尾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写出了将士们献身的悲壮,表现出作者对他们的无比钦佩和热烈的赞颂,升华了将士们虽死犹荣的精神品格。
3.引导学生阅读背诵第二部分
四、当堂测试,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上黑板抄写课文第一部分。
2.对照指导书14页为文章分析层次。
国殇

楚军将士英勇作战,血染沙场(前10句)
敌军来势汹汹,楚军奋勇作战
前4句
楚军将士同仇敌忾,拼死战斗
中4句
战争结局:楚军将士全部牺牲
后2句
对阵亡将士的深切怀念(后8句)
楚军将士生死不渝的报国意志
前4句
死难将士为国捐躯,浩气长存,永垂不朽
后4句
3.领悟作品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诵读,体会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第二部分。
2.写出第二部分的译文。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文章艺术特色。
2.解答相关练习。
二、补习旧知
1.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2.复习楚辞和屈原相关知识。
3.课文写作背景和主题分析。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精讲知识点
1.进一步阅读分析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1)本诗表现主题的角度出人意料。作者没有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角度歌颂为国捐躯的参武刚强,而是从“全军覆没”的悲剧视角赞扬“国殇”的英勇壮烈,这样的构思既有鲜明的现实主义成分,又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浪漫豪情。
(2)本诗是祭奠为国捐躯的楚军将士的一首挽歌,诗人饮含深情,描述了楚军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搏杀的场面,歌颂了楚国将士们的英勇拼杀、义无反顾的爱国精神,赞扬了他们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和壮烈情怀,抒发了作者对死难将士无比钦敬哀悼之情,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高洁政治理想和崇高情操。
2.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对照指导书14页加以分析)
(1)描写战争场面有层次,有波澜,绘声绘色,动人心魄,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调动了动静结合、大小结合、形神结合的多种艺术手段,使战争画面步步展开,诗人感情层层深入。在写激战时,战争过程用动态描写,战士形象用静态刻画。在写战斗场面时,大场面用鸟瞰,小场面用特写。如用“旌蔽日兮敌若云”写大场面,用“援玉fu兮击鸣鼓”写小场面,却有总体的鸟瞰,又有局部的特写。在刻画英雄形象时用“出不入兮往不反”、“诚既勇兮又以武”写威武雄壮的外形,用“首身离兮心不惩”、“身既死兮神以灵”写高尚无私的内心,形神兼备。
(2)诗人以自己炽热的感情和雄浑的笔墨塑造了高大的战士形象,巧妙地把反映战争失败与颂扬士气高昂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会产生悲惨、哀伤的情绪,反而会被诗中描写的阵亡将士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所感动、所激励。
(3)从表现手法上看,这首诗是直赋其事。但诗中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也运用了比喻、夸张、烘托等修辞手法,从而增强了诗篇的艺术表现力。
运用渲染铺垫的手法。诗中作者以悲壮惨烈的战斗场景渲染气氛,从而引出对死者的礼赞,如旌旗蔽空、流矢交坠、鸣金敲鼓、血洒疆场的战斗场面,那惊心动魄的气氛,衬托出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楚军将士威武不屈的精神。
(4)句式整齐精练,语言质朴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又都用“兮”字,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的表达显得庄重。
四、当堂测试,完成相关练习
1.试分析《国殇》是如何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
2.指导书15至16页综合练习。
五、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作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以《国殇》为题,根据课文内容,把课文改写成一篇记叙文。3.4.
2、对照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战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奔赴战场,
车轮交错,刀剑相接。
敌人旌旗蔽日,兵士密集如云,
楚军战士冒着敌人发来的箭矢,向前冲杀。
敌人侵入了我们的阵地,践踏我们的行列,
驾车的马,左边的死了,右边的也被砍伤了。
战车的车轮陷入了泥潭之中,战马被绊倒了。
将士们仍然手持玉 ,鸣鼓进攻。
天象怨恨鬼神发怒,
残酷的杀戮之下,人死尽了,尸体遗弃在原野。

(英勇的将士)一去不回
烈士牺牲在渺茫无边的平原离家乡路途遥远。
依然带着长剑,背着秦弓,
首身虽然分离,战斗的气慨凛然,始终不可冒犯。
(这样的战士)确实勇敢而又威武,
始终意志坚定,刚强不屈,绝不允许欺侮。
身体虽然死去,精神永不泯灭,
他们的魂魄也成为鬼中的雄杰。

上一篇文章:三严三实演讲发言稿

下一篇文章:小白兔盖新房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