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高中语文

人是什么教案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2-03-12 09:28: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人是什么
  •   公告:

    

人是什么
[教学目的]
1 分析评论课文的观点,领悟作者对人的理性思考
2 学习形散神聚的写法
3 理解多种艺术手法对深入主题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内容,把握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对语言的理解
[德育渗透]
使学生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法设计]
启发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本文作者的观点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设计
《圣经》记载亚当和夏娃所犯的“原罪”,因此他们的子孙都有罪,都要受苦受难,这是西方关于“人”的解释,而中国也有“女娲造人”的传说,那么“人是什么”?来看看赵鑫珊的文章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 快速浏览、质疑
启发:1. 作者引用了哪些中外哲学家、文学家的话来回答“人 是什么” ?
2. 作者对他们的回答是怎样评论的?
3. 作者是怎样看待“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
三. 简介相关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
1.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物理学家,最重要的是创立“相对论”和对发展“量子论”的贡献。1922年11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事物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不墨守成规,这是他成为自然科学界伟大的革新家。
2. 雨果(1802-1885) 法国作家,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3.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在德国以艺术形式宣扬儒家思想,政治上主张消灭封建割据,渴望德国统一,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
4. 康德(1724-1804)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思想以1770年为界,前称“前批判时期”,后称“批判时期”。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致力于“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范围和限度.发表《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四. 思考
你对 “人”是如何认识的?
第二课时
一. 梳理文意
(结合课后题一,把握要点)
提示: 爱因斯坦 → 人类社会的一员
雨果 → 罪人
歌德 → 辛苦工作
康德 → 不断创造
孔子 → 生无所息



二. 探寻真谛
围绕“人是什么”展开讨论,谈谈自己对“人”及“人生”的看法.
三. 摘抄妙句
将此文中你认为有所启迪的语句摘抄下来

第三课时
鉴赏课文 ( 师生讨论 )
提示:
一. 艺术手法
运用多种手段叙写广博内容(比喻、引用、举例等),使文章意蕴丰厚而不流于说教
借“问”来贯穿全文,借“答”来映现人生哲理(匠心之处)
1. 丰富的联想,大量的引证
散而有聚 观点形象化,加强读者感性认识
2. 通俗的比喻
感性认识,理性启悟
二. 语言特色
文章很长,但如潺潺溪水流过心田,内蕴使人感到亲切,这主要由于语言自然、亲切,余味不尽
三. 小结
本文以问句为题,交待文章的论证范围,对人设问,大胆而有吸引力,显示了作者对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的关注。这是篇优美的议论散文,情真意切,让读者受到心灵的洗涤。

第四课时
一. 课外扩展
阅读东方尔的《做人》
讨论:1 如何理解“活着就等于做人”这句话.
2 你认为该怎样“做人”
二. 热身创意
试着给“人”下个定义

[板书设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