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6-05-05 14:19: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孔乙己
- 公告:
孔乙己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方法,用一课时完成对课文的分析。
2.重点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几个片断,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比较手法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遭遇。
2.典型片断的描写,具体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3.《孔乙己》是对封建科举罪恶的揭露,是对当时社会人们麻木愚昧的抨击。
(三)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关于孔乙己的思想性格。
教学过程:
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 《孔乙己》的背景和主题,也是引导学生对鲁迅作品思想脉络的整理。学习名家作品,最好是点面结合,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联系,正是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
1.导入课文
初一的时候,我们就学过鲁迅的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深刻批判了封建教育、封建文化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著名小说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最终走向末路的悲剧性人物。通过学习,我们将对已经离我们十分遥远的那个社会有一种更为真切的了解。
2.课文教读
通过预习,我们对 《孔乙己》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提问:小说主人公———孔乙己长什么样?根据课文中的外貌描写说说孔乙己有怎样的遭遇、怎样的性格。
[多媒体镜头]
身体高大:体质好,有力气
脸色青白:营养不良和不肯劳动
脸上有伤痕:偷东西被打,也是他走向没落的标志
胡子乱蓬蓬、花白:50开外年纪,精神萎靡颓唐
长衫脏破:穷酸潦倒、好吃懒做
分析:这一外貌描写准确地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做到 “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外貌描写是为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因而课文中的外貌描写可以说又是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处处透露人物的遭遇和性格特征。
提问:在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分析课文直接从人物的肖像入手,是抓住了主要矛盾。 《孔乙己》的外貌描写,是课文的经典之笔。人物身份、遭遇、思想性格等都集中在此,成为全文总纲。用一课时完成,从此下手最为经济。 “孔乙己长什么样”,能够引发阅读思考的兴趣。
[多媒体镜头]画面:身穿长衫的孔乙己
提问: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中,分明写着:“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极其穷困潦倒,说他穿长衫,不矛盾吗?
在外貌描写中,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的是那件不离身的长衫。这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符号,也是孔乙己区别于其他众生的最显著标志。对孔乙己穿长衫现象的分析,很自然地就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了孔乙己所处的那个社会和他思想最深处的一些东西。
明确:不矛盾。在那个时代,长衫是读书人、有钱人的服饰,是有地位、有财富的标志。“孔乙己也读过书……”,但 “终于没有进学”,穷困潦倒。于是这位读过书的孔乙己,封建社会读书可以做官发财的意识已深入骨髓,慕虚荣、要脸面的心态,使孔乙己舍不得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醉心于科举考试的孔乙己,一无所获,那件长衫又能给他带来多少安慰呢?
课文的四个片断集中地表现了孔乙己受尽戏弄、冷落的不幸遭遇。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进行深入揣摩。
[多媒体镜头]
片断一
时间:孔乙己刚一到店的时候。
事情:酒客取笑孔乙己又添新伤疤。
片断二
时间:孔乙己喝了半碗酒后。
事情:酒客取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镜头中有画面、孔乙己与酒客们的对话录音)
要求: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片断。
提问: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孔乙己在酒店遭到了酒客们的嘲笑。作者在写酒客的取笑时用了哪些动词?
明确:片断一用的是 “叫”、 “嚷”,片断二用的是 “问”、“说”。
提问:这几个动词应该怎样理解?朗读时应该有怎样的区别?
明确:前者是酒客们对孔乙己落下伤疤的起哄,后者是对孔乙己未能考中科举的阴阳怪气的挖苦。朗读时在音量和语调上注意区别。
(再次播放片断一、二中的对话录音。)
阅读小说需要设身处地地体会。通过丰富的想像,开放各种感觉器官,全方位地感受。通过多媒体手段,变文字为画面,变无声为有声。酒客们的嘲笑声不绝于耳,能够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明确:酒客们拿孔乙己作他们无聊时的消遣,本身说明了当时社会对弱势人群的歧视,他们不失时机地嘲弄孔乙己,一次紧接一次地在精神上折磨他,由此可见这个社会的冷酷与麻木。因此,同学们还应该在这一片喧嚣声中体会到一股悲凉的意味。
提问:在众人的一片嘲笑声中,孔乙己有怎样的表现呢?
[多媒体镜头]
片断一:不回答——遭受羞辱——强作争辩
片断二:不屑置辩——遭受羞辱——欲辩无词
明确:两个片断中,作者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笔法相同,但用力不同。相同处表现为孔乙己一开始总是表现出读书人的清高,然后又在遭到酒客的嘲弄后表现得十分狼狈。两个片断用力不同,这是在用词不同上表现出来的。“不屑置辩”显然比 “不回答”更深入地刻画了孔乙己自命清高的神态。而在遭到羞辱后的狼狈状,片断二又显然比片断一更有过之。“孔乙己你怎么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对一心追求功名的孔乙己来说伤害更大。
3. 学生自读:
前两个片断的比较,可以说是由老师带着进行比较,下两个片断则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分析。在分组讨论中,学生自己寻找比较的点,自己进行分析,自己来得出结论,体现课堂上的学生主体作用。
对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教师要作一些事先的准备,以便能够作出及时的反应。
[多媒体镜头]
片断三
时间:孔乙己一再遭到羞辱后。
事情:孔乙己教小伙计写 “茴”字。
片断四
时间:邻居孩子听到笑声后。
事情: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
学生运用比较法自读课文,小组讨论。
[分析要点]
(1)孔乙己对酒客的态度和对孩子的态度明显不同,这是为什么?
孔乙己用不屑置辩的神气对待酒客,说明他是以读书人自居,自命清高,要在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位,同时也是为了对抗酒客的取笑,以掩饰自己的窘态。而孩子不同,他们毕竟还比较单纯,所以孔乙己在遭到一再的羞辱后,便指望在孩子身上找到一点自身的价值,其态度变得热情而诚恳。比如 “做掌柜……”说明孔乙己受到科举影响,向上爬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尽管自己已是穷途末路,但还要在孩子们面前炫耀毫无用处的所谓学问和本领。当然这也表现了孔乙己性格的另一面———善良,以唤起读者对孔乙己遭遇的同情。
(2)孔乙己的态度和小伙计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这一段描写对比鲜明。一方面是小伙计的爱理不理,一方面是孔乙己的越说越起劲。相形之下,更显出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低下,显示出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即使是酒店的小伙计都难免污染。
(3)四个片断中都有刻画人物比较细致的地方,如 “青筋条条绽出”等,文中两次提到 “指甲”有什么作用?
从细微处写出孔乙己曾是个读书人,同时也突出他的懒。
(4)几个片断中都有 “之乎者也”之类的东西,即使对孩子也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说明孔乙己死读书,读死书,中毒太深。虽然孔乙己已经是胡子花白的人了,科举的途程对他来说已经毫无希望,但他仍然满口 “之乎者也”,实在是画饼充饥,聊以自慰,他的迂腐麻木也可见其一斑了。
(5)通过四个片断的比较分析,我们了解了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物?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自命清高、好喝懒做,但心地善良终至于穷困潦倒的旧时代的读书人。
(6)孔乙己所处的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孔乙己所处的社会是一个被封建统治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化了的势利、麻木、毫无同情心的社会。
(7)四个片断中所写之事,是偶然发生的还是经常发生的?
是经常发生的,孔乙己一再遭到心灵和肉体上的折磨,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从写作手法上看属于泛叙。
与 《阿 Q 正传》影片的比较,是本课运用比较阅读的第三个层面。阿Q与孔乙己两个人物的比较,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两个人物出于同一作者之手,又具有同一文化背景,酒 店、喝 酒、酒客的嘲弄以及考科举等,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这样就具有了可比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比较,人物的性格特征就更加明显。不同中的相同,相同中的不同,这样的比较旨在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纵横贯穿和拓展的能力。
阿 Q 的滑稽可笑正好衬托了孔乙己的悲凉。让学生从非常直观的影片镜头中走出来,重新回到课文最悲凉的一段文字中,去感悟孔乙己悲凉沉重的命运。学生在朗读中,会从那些文字中捕捉到丝丝的凉意,更会激发起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痛恨和对孔乙己这样的不幸者的同情。
4. 拓展阅读
[多媒体镜头]
《阿Q正传》电影片断
提问:看了这个电影片断后,同学们把它和我们所学的课文再作一次比较,看看还能悟出些什么呢?
明确:比较相同点,所处环境都是在酒店,主人公都是被嘲弄的对象等。比较不同点,孔乙己:不屑一顾,显出读书人的清高。阿Q:好吹牛,好虚荣。孔乙己:面对旁人的戏弄:极力争辩,“之乎者也”,又恼又羞。阿Q:面对旁人的戏弄,依然洋洋得意,自以为是,是所谓的 “精神胜利法”。
提问:注意一个细节,在 《阿 Q正传》电影中,阿Q也有一个取钱买酒的动作,这和课文中的 “排”有什么不同?
明确:两个人物付钱买酒动作的不同,和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影片中的阿Q是拿出钱来往柜台上覆手一拍,显出虚张声势、洋洋自得的样子。孔乙己则是一副读书人的派头,却又手头拮据,于是来了一个斯斯文文的 “排”。
提问:孔乙己被耻笑后,脸上 “笼上了一层灰色”,在看了 《阿Q正传》的影片后,能否给遭到耻笑后的阿Q也来一段神态描写呢?
明确:阿Q脸上现出了胜利者的微笑。
小结:阿Q和孔乙己,他们在酒店里都是那样地使人快活,但阿Q就是阿Q,孔乙己就是孔乙己,思想性格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表现也迥然不同。阿Q始终是那样洋洋得意,孔乙己则是一副狼狈相。他一次又一次地遭受着精神折磨和摧残,同时又受到丁举人这类通过科举考试爬上去的富豪们从肉体上实施的迫害,最后终于走上了穷途末路。
朗读课文的第11段。
孔乙己走了,可他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思考,课后请同学们好好体会。特别是课上没有讲到的几个段落,可在课后自己再作一番深入的体会。
作 业
1. 朗读全文。
2. 想像作文:阿Q与孔乙己。
[作业提示]
一课时完成课文,学生读课文的时间相对少一些,因此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朗读、消化非常有必要。想像作文是把鲁迅笔下的两个人物放在一起,虽然没有明显地要求进行人物的对照比较,但是在学生进行想像和合理虚构时必然需要把两者作一定的区分。写记叙文不直接写评论,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