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 → 语文 → 四年级语文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评比教案
二、思辨探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生字词。(个人读-齐读)
幻想 联系 依赖 程度 改观 潜入 原子核 哲学家 呼风唤雨 农耕社会 出乎意料 程控电话 归根到底 腾云驾雾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3、找出全文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抓住重点,研读课文
过渡:接下来,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这呼风唤雨的神奇世纪。让我们仔细读一读2、3、4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2、3、4自然段,用“______”画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历史中生活状态的语句,用“ ”画出描写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出示句子: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1)想象当时“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情景。
(2)想象说话训练。
出示:在农耕社会中,人们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
(3)想象:如果你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你会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设计意图:光凭课文中这么简单的一段话:“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学生是很难体会到农耕社会人类物质生活的贫乏,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每个学生在想象中“亲历”农耕时代人类生活的情况,并且知道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上百万年。这样全方位地参与文本,参与课堂,使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体会。)
4、过渡:我们的祖先万万没有想到,在短短的100年的时间里,这些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有哪些成就呢?
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引导学生理解“发现”、“发明”的区别
(2)男女同学合作读发现、发明部分的句子。
(3)小组讨论交流:在这些发现和发明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它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方便?
(4)学生汇报,学生举例20世纪还有哪些科学成就,教师补充20世纪的新成就。(多媒体课件、配乐解说)
(5)小结
(6)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话想说吗?
5、出示句子:
“那时没有电灯......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紧密相连的“地球村”。
6、对比读,并从中理解对比这种说明方法。
7、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文中的含义。
(设计意图:从远古时代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的农耕生活到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的现代化生活,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构了两个对比:一个是古时候人类只能利用想象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如今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另一个是从时间上进行对比,人类百万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如今人类日新月异的生活。通过一系列设计,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来。在这实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自然明确了是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自然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自我建构
(一)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补充资料:我国将嫦娥奔月的消息。
嫦娥一号将在24日18:05分奔月,实现炎黄子孙的千年嫦娥奔月的梦想。
2、谈感受。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你们有什么感受?
(二)课堂总结
感情升华: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中心句:21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三)布置作业
小练笔:畅想未来:《21世纪的_____》
(设计意图:本课的设计体现了语文的“生活性”、“文字性”和“创造性”。真正的语文离不开生活的积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也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板书设计】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学技术 改变 人类生活
【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学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开课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这样既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了对比教学。
语文课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我设计了两组语言训练,让学生把课前搜集的内容采用文中的表达方式叙述出来,使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不再是单纯的资料展示,而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加深体验、揣摩表达方法的载体。
第三自然段末作者引用了一句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看完视频资料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教材之所以便教利学,教材里的泡泡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课第二自然段后泡泡里的“‘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我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说说二者的区别后就暂且放下,到第四段时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找出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这样学生通过说说、读读、找找,主动参与学习,真切、轻松地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