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题:§6-1(第一课时)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和乳化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第六章 溶解现象》是初中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知识共分三节: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的某些性质和用途和乳化现象及其应用、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及其用途等知识。首先,本节从学生熟悉的分散现象事例和用途出发,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是分散质以微粒形式分散到分散剂中形成的稳定或较为稳定的分散体系,从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后几节知识如溶解度、溶液的组成等的学习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其次,学生通过对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和乳化现象的学习和了解,加深了对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重要应用价值的理解。 2.学情分析 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碳单质、常见的金属)、液体(自然界中水)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但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下一章,将要学习的酸、碱、盐的知识,几乎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后续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因此本章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当然也为深入学习分散系的有关知识做了准备。 其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及科学实验的必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2)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3)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过程和方法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乳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溶液的微观知识。 (2)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乳化 四.探究活动: 1. 溶液的形成和特征 2. 乳浊液的形成和特征 3. 悬浊液的形成和特征 4. 乳化作用 5. 乳化作用、乳浊液、溶解现象对比 五.课前准备: 1.学生知识预备: (1)预习教材 (2)收集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及其应用,完成教材第152页表格,例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