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授课教师制定的目标为: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判定方法,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并通过例3的教学,进一步拓展,加深了对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 【“从问题到对策”的评述】 本节课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1.等差数列的定义,基本量的求解;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 对策1::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清楚的认识等差数列定义的本质,通过一组基础自测题,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过程中,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总结出判定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基本方法; 对策2:针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教师抓住等差数列的5个基本量之间相互联系的两个等式: ,通过例1和例2的教学,以解方程(组)的思想到达问题求解的目标,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并挖掘了学生对待定系数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策3:针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师通过例3的教学,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引申到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来理解认识,通过图象更直观的发现 中的待定系数k,b的实际意义;同时从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并结合图象将等差数列中如何求 的最大(小)值的方法,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很好的解决了此类问题。 对策4:教师通过每道例题解决后,由学生反思问题过程,从中总结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思想方法,从而从宏观上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并优选解题方法。 【不足之处分析】 教师教学严谨,板书整齐,语言规范,但在调动课堂气氛上略显不足,应不断探索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激情感染带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 【改进方案探讨】 本节课教案设计精细,从知识和方法上都是层层递进,在例2和例3的设计中每题都有3个小问,层层铺垫,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但由于铺垫过于细致,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不够,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适当减少铺垫,让其思维更具发散性和灵活性,也许将例2的三问改成一问或两问的形式,学生的讨论会更热烈,课堂气氛也更活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