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我听了徐老师上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特点。 抓住重点,主次分明。 让学生感受园中“我”的自由是这节课的重点部分。想象着“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边劳动边玩耍的几个有趣场景,同学们一定深受感染。如果平均使用力量,课堂会显得呆板而无生趣,为了凸显这份自由,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挑他们最感兴趣的场面来想象交流。于是“铲地”“浇菜”这两个场景被学生品味的有滋有味,祖父的那份深爱也缓缓流进了学生的心田。象就会跃然纸上,对园子爱的理解就能水到渠成。 二、诗意语言,诗意处理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语言充满诗意。茅盾曾高度评论这部伟大的作品:“《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基于这样的语言特点,老师在讲读3—12小节时,将很长的一段文字浓缩成两首诗,学生既能全面地理解内容,又大大节约长文的阅读时间。 三、品味细节,感受情境 文中“我”和祖父在园中劳动的情景作者采用了叙述的话语,其中的细节值得回味,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一段的学习时,老师抓住祖父那个特别亲切的表情——“笑”来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通过引导学生潜入文本,找出最吸引你的镜头;通过对祖父的“笑”的回忆,引导学生感悟祖父一次次笑容背后的真正内涵。学生从“笑”字中读出祖父的和蔼、慈祥、宽容和爱。把祖父的笑读活了,祖父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对园子爱的理解就能水到渠成。 四、联系原著,适度拓展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学习课文,要将学生的视角引向更广阔的天地。节选文本的阅读只有回到整个作品中才能有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情感,才能读出文本的厚度,事实上只有回到作家的作品中才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就只住着我的祖父吗?显然不是,而是作者与祖父的感情很深,祖父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人能比。所以作者回想起家乡的呼兰河唯一想到的只有祖父。 萧红生活在国家动荡不安的年代,家乡沦陷,祖父去世,“家”在她的心中早已不复存在,她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在她的一生中最甜蜜、最难以忘却的是曾经给她无限欢乐的园子,是祖父那刻骨铭心的爱。当然,我们深度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更为准确地把握文本,并不是要把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整堂课教师富有激情,语调抑扬顿挫,教态自然大方,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教师的评价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是我要向徐老师学习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