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田园诗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荷兰的田园诗情。文章从“牧场之国”的角度展示了荷兰独特的异域风情。课文描绘了一幅由奶牛、骏马、绵羊、猪群、挤奶人、船只、灯塔构成的画面,体现了荷兰牧场和谐、宁静的特点,白天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夜晚,一切都沉入一片静谧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荷兰牧场的特点,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文章语言朴素、自然、流畅、简净,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文采,有气势,有感情,像诗一样美。这种文章,既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体味荷兰牧场上牲畜与人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同时也不忽略对文章作者写法的感悟,“既得意又得言,还要得法”。 下面就听了两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文本的重点是2~6自然段,两位老师的设计遵循“得言、得意、得法”的理念,以自读感悟为主要方式,进行整体阅读教学,力求依托教材以大板块的设计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诵读感悟,丰富语言积累,关注语言形式,加强语言运用。 一、注重感悟,引导学生得意 教师1:回忆4幅画面后,让学生选择一幅你喜欢的画面读一读,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画面,并谈谈具体的感受。 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但往往是很难把控的,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学生用词语概括画面,交流时出现了“碧绿、一头头”,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抓住“碧绿、黑白”两个词语读出草原的色彩美丽,“美丽”就是大家读出的词语。继续引导荷兰除了草原的美丽,还写了什么的美丽,抓住“绿意盎然、大片大片、鲜艳”学习。从而体会到环境的美丽。板书:美丽。奶牛图除了写了环境,还写了什么?奶牛。那你读出了怎样的奶牛?(自由、幸福、快乐等等)所以说,学生说不了的时候教师就要适时的站出来引导、点拨,这就是以学定教。简单的四个字,做好很难,这需要教师有一定得教学机智,要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本,需要教师能抓住学生的生成灵活机动的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2:从白天的牧场和晚上的牧场分别引导学生感受田园诗情,学习白天的牧场时将教材进行了重组,让学生感悟阅读环境的优美、动物的自由。 这样的设计是精致语文的体现,每学习一个版块就有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在细细品味中读出文本的味道。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预设的环节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不论是朗读还是说话,都达到了教学目的。个人认为:看似很顺的一堂课,其实我是觉得课堂的问题太多,教师设计了一步步,学生一步步跟着走,学生放不开,这属于比较保守的教学方法。如果在学动物的自由,这一部分让学生自主学,这些动物给你什么感受?自由。再交流感受,教师适时的点拨,这样是不是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二、注重语用,引导学生得言 【案例一:句子比较】 两位老师都在奶牛图的朗读品悟中,通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明确了作者写奶牛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奶牛写得生动形象。 【案例一:写话训练】 教师1:训练放在学完课文后,首先,出示第2段与第4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两段文字的不同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详与略的写法。其次,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动物,展开想象写具体。 教师2:训练放在学完家畜图后,首先,老师问“作者为什么不像描写奶牛、骏马那样把绵羊、小猪、小鸡、山羊也一样样展开想象,描写具体呢”,让学生直接认识到为什么一部分要具体写,一部分要简单写。其次,请学生仿照描写奶牛或骏马的句子,选择一种,也来展开想象它们在牧场上的生活,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写。 两位老师的训练点其实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方法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第一,解读教材的不同。孙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作者是怎样写的;而范老师则更进一步,把怎么写的告诉了孩子,深究的是为什么这么写。我们老师往往就是停留在怎么写的,而没有意识到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么写。其实,为什么这么写才是孩子应该掌握的方法,对今后的写作业有很大的帮助。第二,训练要求的不同。范老师的指向性更强,让学生仿照奶牛或骏马的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的方法去写,而孙老师的没有明确具体的方法,只说展开想象写具体,因此交流下来学生写得有点简单。第三,训练时间点的不同。可能放在学完家畜图后马上写的效果比较好,学生刚感悟了修辞的运用,乘热打铁写,更水到渠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