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树》说课
《路旁的橡树》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筑路工人为了保护一棵高高的橡树,经过精心设计,在 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既保护了橡树又圆满完成筑路计划。表现了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珍爱,赞扬了筑路人的环境保护意 识,唱响了一曲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赞歌。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感染学生,自然而然的增强环保意 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见解,弘扬他们的个性,让学生轻松的学习语文。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 学生的自悟,渗透学习方法,扎根于语言文字,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景,获取真实地感受,并对文本中 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谴词造句的,体会筑路 人高尚的心为教学目标。
一、照片揭题
为了让学生阅读中更快的感悟课文,我在导入课题时,以课件出示一幅缙云县城公路上,一棵古樟树在公路的中间,树四周有围栏,汽车通过时得绕道而行的照片。让学生看了照片后,思考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让学生有这样的感悟,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爱树护树的故事。这样,课文中的故事跟学生的距离就拉 近了。原来,环保是这样的深入人心。
原来,我曾经想过杭州修筑上塘路高架桥时发生的故事,两棵有几百年树龄的大樟树正好在路中间,树是砍还是留呢?经过了一年多的论证,最后杭州市政府 以四百万元的代价移走了两棵树。想到杭州跟我们的距离比较远,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后来,又想把囿山小学门口路中间的那棵树的照片揭题,可是过去一看,那棵 树光秃秃的。不如缙云的香樟树那么枝繁叶茂,一副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专注地、饶有 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第1个问题让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2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 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主动性。这个环节可不是应景之作,而是对学习课文,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是很有帮助 的。原来我设计的问题是这课的阅读提示中提的“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问题设计让三年级的学生摸不着头脑,看来对低年级学生来 说,设计问题时指向性要明显。
这样第一层次的质疑,其实已经实现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解读了课文的脉络和主要元素。对略读课文来说,粗知是自主深入阅读的基础。
三、检查反馈
在这个环节设计了认读生字词的环节,在备课时,我觉得这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可是,在试讲的过程中,有好几个字的读音学生老出错,看来,在任何时候,字词基础训练都得踏踏实实地抓。
交流思考题让学生集中智慧,后面的教学环节就是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线。把学生提出的简单的问题当场解决,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简要地板书,接下去的再读课文环节就以这些问题为线索。当学生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特别有成就感。
四、再读课文
这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我紧紧围绕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高尚,可以是高尚的人,可以是高尚的行为,从学生自己的理解入手。这样为理解筑路人的高尚,做好了情感的铺垫。接着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高尚表现在哪里的词句,完成第2个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作者是如何谴词造句的,理解筑路人高尚的心。原来在备课的时候,我没有 注意到这一点,只想到让学生去理解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棵高尚的心。赵老师提醒我,要让学生深入文本,回到语文本身,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课文是让学生学习 语言的一个良好的载体,千万不要光顾着思想性,这样,一不小心,就变成思想品德课了。
在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橡树的教学中,我选择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首先有直观的情景。同时,生动的图片能大大地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利用课文中的 两句描写橡树的句子,让学生把图片与比喻句相结合,脑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出现一幅美丽的画卷,走进文本情景,获取真实地感受,并把画的美通过朗读抒发出 来。从草原哨兵中,体会橡树高大的美、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美。再让学生猜猜树龄,更能体会这棵橡树的珍贵。
学习4、5、6、7、8自然段时,紧紧抓住“沉默不语、叹气”,“不可以、也不可以”,“笔直、弯曲”这几个词去体会工程师和工人们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最后选择了保留橡树,把路设计成马蹄形,真是拥有一颗高尚的心。
五、小结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段简短的过渡语,赞扬了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也是主题的提升。有时候,简单的几句恰到好处的过渡语,就能让学生很快的进入情境。
六、作业练习
以想象说话训练做个拓展和延伸,既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又借助换位体验,移位想象,激发学生对信息获取的愿望。借助学生个性的解读,挖掘文章主旨,升华主题,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最后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次走进文本,以感情朗读来结束本堂课。
七、课后反思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 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 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 教师最要紧的除了扎实的教学功底还要具备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研究、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