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说课设计
一、 课程标准:
《故乡的榕树》是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题材:现代散文。
散文:
定义:现代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
分类:抒情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特点:1、短小灵活
2、“形”散“神”不散。形散:选材广泛;组材灵活;表达方式多样。神不散:线索清晰;“结合点”明确。
二、教材分析: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常借助别具深意的物和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
《故乡的榕树》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思乡抒情散文。作者黄河浪,因生于榕树之乡,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上,由眼前之景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进而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的人、事、景,抒发了蓄积在胸的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眷念之情,谱写了一支动人心肠的思乡曲。
学习时,重点是要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托物寄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结合具体语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学情分析:
作为中职的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存在着两个误区:其一语文是母语,学与不学差不多;其二专业课重要,语文作为基础课不重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优美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很好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水平。
四、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高二级部的学生,大多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往往是“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针对学生的实际,根据本课的文体特征和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能力目标:
1、了解散文的文体特征“形散而神不散”;
2、注意眼前景与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缘物生情、托物寄情的写法;
3、培养学生搞笑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思乡一类文章的水平。
情感目标:
领会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真挚眷念的感情,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五、教法学法:
1、诵读感悟法
作为散文学习的重点就是通过诵读来感悟、领会文章所寄予的情感。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诵读方法充分地读,边读边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和情感的深沉。
2、情景教学法
根据课文中围绕着故乡的榕树描绘的有关的人、事、景,利用多媒体,配以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直观的感受情境和意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时间预设:6分)
教师活动:以古诗词《静夜思》画面,流行歌曲《故乡的云》来渲染一种思乡的氛围。
学生活动:看画面听歌曲充分感受思乡的意境。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一些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时间预设:10分)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榕树画面。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写了哪两个地方的榕树,并找出本文的过渡句,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自读,将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组织好,选出一个代表发言。
明确:香港住所的榕树……眼前
大陆故乡的榕树……回忆 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的榕树……眼前
设计意图: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欣赏文章的同时,进一步督促学生养成动脑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自读时,学生自己将好的字句摘抄,积累,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合材料的能力,并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2、分组讨论(时间预设:15分)
教师活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围绕问题,分组讨论。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主要运用讨论点拨法、探究拓展法等。
第一,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写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
明确:跪地求财神 用汁液治癣
“驼背”的传说 折枝祭祖先 (插入画面)
树船的乐趣 榕树下纳凉
第二,作者思念故乡,为什么不直接写故乡的人和事,而着笔写榕树?
明确:榕树是个引子,是感情的联结点。她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作者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文体特点,既能锻炼学生的相互交流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这两个问题,再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借物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回忆了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都以榕树贯穿起来,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情缘榕树生,又托榕树寄。自始至终,榕树都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三)、拓展探究(时间预设:6分)
教师活动:设计问题,总结点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准备发言。
1、本文是表现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恋的感情的。那么题目为什么不用《故乡的怀念》之类,而要用《故乡的榕树》呢?
2、本文回忆故乡的内容很散,而且多是些琐屑的生活掠影,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繁冗杂乱,反而觉得清新入胜。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样丰富多彩的内容?为什么会收到这样理想的表达效果呢?
设计意图:这两个拓展题主要是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思乡一类的文章,要选择最具深意的故乡的景和物,按照“眼前——回忆——眼前”的一般结构组材,语言细腻感人。
(四)、课堂小结(时间预设:3分)
每个人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都有浓浓的感情,如何将她表达出来,就需要我们积累语文中优美的语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作业(时间预设:2分)
家乡是我们精神和心灵的归宿。同学们分组搜集体现这类题材的优秀诗文,尤其是赞美家乡的作品,让我们分享。
七、板书设计:
系统、直观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教材的知识点,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故乡的榕树
(1—3) 榕树叶卷成的哨笛
回忆——托物寄情 ②具体细致的刻画榕树
(4—10) ③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
④儿时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
现实——直抒胸臆(11——13)
八、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紧扣讲课内容,设计练习题。
学生活动:联系本节课所学的,思考回答。
1、本文第1段就透露了作者对榕树的感情,是哪一句?找出来。
明确:“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吧”。
2、“我怀念(从故乡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不用括号里的定语成分句子也通顺,那么为什么要用呢?
明确:用这些定语,让景物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生动感人。
3、写了几个伙伴把“驼背”当船“划着”,又写“在儿时的梦里,它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桔树林……”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明确:给古老的榕树画上迷人的背景,同时也是充实故乡的整个风景画面。
4、“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他像老榕树一样垂着长长的胡子。我们相信他的年纪和榕树一样苍老,所以我们也相信他的话”。这样的表达好在哪里?
明确:这是作者童真之情的流露,也表现出作者对榕树爱得真、爱得深,以至于爱树及人。
5、“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为什么“嫦娥飞过”会有“桂花的清香”?
明确:传说月亮上有桂花树,因而想象嫦娥一定会带来桂花的清香。
6、课文中的叠字,如“悄悄”、“轻轻”等在表达上能起什么作用?
明确:“悄悄”、“轻轻、”静静”、“慢慢”等形容词的叠用,能表现出音韵美;同时衬托出环境的静谧,准确地刻画出“似仙境”、“似梦境”的境界。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课已学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高效阅读能力。这些练习题主要是从选材、组材、表达等角度展开的。
相关阅读推荐:
› 故乡的榕树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