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形式美》说课案例
说课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课《中国画的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是欣赏评述课。主要是通过运用上一课对中国画意境的认识,进一步拓宽对中国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学会从形式语言的角度获得审美体验,加深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感受中国画的社会价值,从而为学生下一课用电脑制作“山水画”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A.知识目标:
识记: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歌和篆刻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
理解:理解中国画通过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的形式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
运用:运用现有知识,能对中国画的形式有一定的见解。
B.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能运用形式美的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通过分析中国画的形式,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能依据所学的形式,进行大胆的创作。
C.情感目标:
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民族传统绘画的变革和升华。感悟中国画具有的丰富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难点: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对形式美的把握)。
二、教法运用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情况,我主要采取“分组讨论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多媒体,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学生,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知道一些美术欣赏的语言,对作品有一定的见解。
三、学法指导
中国画如同一切文化遗产一样,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这过程中,中国画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归纳中国画的形式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展示,让学生沿着形象、笔墨、色彩、章法均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思路,启发学生的发展思维。
四、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通过新课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展示、课堂小结四个程序进行教学。
新课导入
上课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品评的标准和重要原则吗?以这样的问题进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品评的标准和重要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谢赫的《画品》中。
用课件展示《六法》的具体内容:
气韵生动──实际指中国画的意境
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实际指中国画的形式
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
传移模写──实际指中国画的发展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中国画的形式美。
讲授新课
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以便讨论分析。
先提出问题,什么是中国画的形式美?(估计学生很难归纳出,所以我会适当加以引导)指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成点、线、面、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
中国画在形式美方面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通过欣赏贾又福《太行丰碑》和叶浅予《评剧人物形象》让学生讨论分析。
结论:以上两幅作品,两位画家分别用不同的形象、酣畅的笔墨、丰富的色彩和灵活的章法等手段,表现出中国画所特有的形式美感。
以结论中的形象为主题,让学生根据手中的画册或者是根据课件展示的作品,说一说对形式美的理解。
结论1:应物象形──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提出问题,对笔墨的认识?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结论2:骨法用笔──笔墨。“笔为墨骨,墨为笔充”
接着让学生根据手中的画册或者是根据课件展示的作品,谈一谈对色彩的理解。
结论3:随类赋彩──色彩。“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
最后,让学生先思考什么是中国画的形制,接着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形制。从不同的形制中,让学生自己得出
结论4:经营位置──章法。中国画的形制有中堂、条幅、横披、手卷、斗方、册页、扇面等。其实在中国画的画面上有主次、疏密、节奏、变化、留白、题款、印章等。
课堂展示
要求:在自定的画幅中,小组成员合作根据手中的画册,选定一张大家喜欢的或者是某些画面中你喜欢的形象把它画下来(教师巡回指导)。并将作品展示出来。
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内容,并对学生的作业作简单的评述。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