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历史说课稿七年级历史说课稿> 正文

戊戌变法说课稿

Tags: 戊戌变法
字号:T|T
本站微信

《劫难中的抗争——戊戌变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教材第二单元第6课第一条目,在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的基础上,我把课题命名为《劫难中的抗争——戊戌变法》。本课主要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下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及变法过程、变法结果的分析,使学生看到戊戌变法是国民为了自强而进行的改革和采取的促进国家富强的探索,虽败犹荣。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看到近代中西方的巨大差距,产生民族忧患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并由此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引导感悟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与事件,了解维新变法是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形势下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政治改革,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师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 通过课堂问题的讨论,理解维新变法是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形势下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政治改革。
(3) 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和活动的教学,认识到康有为等人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学习,要求维新变法,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
四、教学策略
1、“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采用设问的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剪辑的“19世纪末的中国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视频资料,冲击了学生的视线之后,通过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思考。以一句话概括19世纪末的中国国情,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严重,调动学生情绪,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认识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境遇,中华民族岌岌可危,直接切入本课主题。
讲到民族危机的深重,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 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请你来献计献策!通过这一情景模拟,再加上前面几节课所学习的近代中国的屈辱的知识,学生争相介绍拯救中国的良策。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相应的分析总结,让学生了解在当时的中国,进行变法改革是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为了自强而采取的促进国家富强的探索。
近代的生活毕竟与学生今天的生活相差很远,要让学生完全融入历史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近代中国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初一学生中普遍喜爱的形声并茂的视频资料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拯救当时危机深重的中国。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带着兴趣、怀着好奇进行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轻松、活泼,通过体验近代的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迁移能力等,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讨论教学法:在教师创设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之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互相启发、弄懂问题。获取新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了解了近代中国的国情及资产阶级试图通过变法改革来拯救中国的社会背景之后,让学生看了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公车上书”的过程,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假如你就是当时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你会在上面签下你的名字吗?但清政府有“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签了名会有杀头的危险的,你还敢吗?为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与辩论的中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珍惜生命的生命价值意义。
在进入新课学习“百日维新”时,列出光绪皇帝下令变法维新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思考所列出的改革内容属于那方面的变法,同时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归纳出各项变法改革的意义。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又使学生对百日维新变法形成较为整体的认识,为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
讲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 ,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双方力量对比、变法的内容及过程等方面)来归纳概括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
在学习了戊戌变法之后,针对变法失败后康、梁二人“逃”往国外,而谭嗣同流血牺牲的不同做法,以“传承借鉴——史海撷珠”小组讨论、个人辩驳的方式思考“有同学说:康有为、梁启超逃到国外去是胆小怕死不爱国了。你们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在总结学生的发言后再提问“那这样的话,谭嗣同的死不就是白白牺牲了吗?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思路一:可从谭嗣同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方面考虑。思路二:可从维新人士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方面考虑。”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在总结“不论是暂时的逃离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都是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让学生达到了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出奋发读书、振兴中华的激昂情感,没有一句口号,也没有一句说教,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水到渠成。在教师创造的平等、民主的氛围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联系现实生活,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小结
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之下,从做中学,从尝试中学,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大胆质疑,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并对他们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现存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活化教材,发掘各种内在因素,有利于促成历史学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关阅读推荐:

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