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说课稿
成功之处:
第一,我认为我在这节课的整体设计上是成功的。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是从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和评价观出发,以落实新课标和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结合单元主题和教学实际,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资源的整合,创新了教学方法:以宋代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了解宋代的衣食住行;奖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自然分组和角色体验,引导学生联系宋代史实与现代美好生活做比较,再通过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为将来的美好生活必须要努力学习本领。针对青春期的学生爱美的特点,于学生的发言中及时捕捉教学契机,引导学生电话采访和探讨现实,认识宋代“缠足”是陋习,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看待现代美容,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认为这种教学思路符合了新课改的精神,突出了三维目标,整堂课学生都在随着老师动,并且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讨论问题时大有意犹未尽之感,我认为这就是成功。
第二,我认为我在这节课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是成功的。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较低──属于一般性的了解层次,这就意味着这节课的内容不是考试重点,从而给我的教学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我结合单元教学的整体要求,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没有过多强调知识点,而是把教学重点设在陶冶学生审美情操这一层面上。生动、有趣、思维量大,情感体验丰富成为本节课的特点也是亮点。
第三,我认为我在本课中的互动环节的设计上是成功的。我采用了电话采访的方式,学生们感到新奇、好玩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究、参与的热情,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与家长互动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我认为在本节课的讲授过程中我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把古板枯燥的历史知识与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史实与现实之间快速反复切换,如:比较宋代与现代的衣食住行,特别是比较宋代的“缠足”与现代美容,将历史知识生活化、现实生活历史化,即引导学生用现实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真谛:历史是生活,生活是历史。这一点我认为是成功的。
第五,有的老师说我的课听起来象是一堂美容课,我没觉得这是否定,反而觉得这是给予这堂课很大的肯定,因为我们历史学科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人类生活包罗万象,各行各业都在创造自己的历史,我们过去不是学过社会发展简史吗?不是学过文学史吗?数学老师不是学过数学史吗?美容当然也有美容史了。生活就是历史,所以谁能说历史课不能讲成美容课,亦或是语文课,数学课呢?我就听英语老师说过:“现在的英语课都变成了历史课、地理课、语文课、数学课了。”我觉得这正是新教材的魅力,过去我们那个时代的学的英语大家不都体会到了没多大用了吗?与实际脱节这正是我们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第六,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就是实现了我们历史课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指导上,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巧妙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老师由浅入深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等环节,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了任何现象都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这是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很重要的一点。所以我认为基于这个角度这节课是成功的。
第七,有的老师说我的课活动太多,一节课下来不知道学生们学了多少历史知识,这一点我保留个人看法,过去我们的教学就是太重死知识,太教条,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想改,但还是抛不开老的思惟模式,活动的内容的设计我都是立足于史实的,比如比较宋代与现代的衣食住行,如果学生们没有掌握宋代的史实又怎么能够比较呢?何况我在前面还有一个环节就是用轻松的对话方式解决了知识点的问题了。化繁为简,化腐朽为神奇,正是我们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堂课就是完美的,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
第一, 就是在学生的调动上还存在不足,没有做到全面关注学生。
第二, 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应该更严谨些。
第三, 就是板书这一传统的教学环节还要不要的问题上我更倾向于前者,但我没有做到。
第四, 给学生看书的时间可能不太够。
第五, 在学史有感一环节上,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