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英语说课稿八年级英语说课稿> 正文

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5 Reading说课稿

Tags: 牛津8B
字号:T|T
本站微信

8B Unit 5 Reading说课稿

一、优化学习方式

本节课阅读材料是《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执教教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习阅读英文采访稿,并能记住国际奥比斯组织的基本信息和相关英语表达。

在选择学习方式时,执教教师参照了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通过实验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引导学生采用传统学习方式,如讲授法、阅读、视听、示范或演示等。在本节课中,执教教师力求不用或少用上述传统的学习方法,主要原因是这些方法不重视学生的合作互动和主动参与。爱德加·戴尔通过实验发现,这些学习方式的效果不佳,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在30%以下。

通过这些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各种课堂活动或任务,带着明确的目标,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些学习方式的效果比较理想,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都在50%以上。

二、优化教学模式

当前,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采用整体教学模式。该模式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初,强调先对文章进行宏观把握,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特点,然后再深入分析各个部分。但是,有些教师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机械地运用整体阅读教学模式,一个环节不敢少,一个步骤不颠倒,这种固步自封的做法导致阅读课教学环节雷同的现象非常严重,几乎每节阅读课都包括导入(Lead-in)、扫读(Scanning)、略读(Skimming)、细读(Careful Reading)、深度阅读(Further Reading)和拓展(Extension)等几个固定环节。这种模式化的公开课根本没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教师们都不愿意去听。

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阅读教学环节,没有必要全盘照搬,必要时可以删除或增加一些教学环节。本节课执教教师做了三点调整:

1. 删除扫读环节。扫读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通常安排在阅读中(While-reading)的第一个步骤,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考虑到本节课的阅读材料是一篇采访实录(由六组问题和回答组成),执教教师抓住两个切入点实施阅读教学:一是如何在采访中提出有效问题;二是如何根据问题获取采访的主要信息。

首先,在阅读前,执教教师通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假设一位著名眼科医生来到教室里,你会向他咨询什么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预测,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在采访中提出有效问题。

按照传统做法,接下来教师往往会选择扫读作为阅读中的第一个教学环节。然而本节课的执教教师却逐一呈现课文采访中Dr Ma的六个回答(隐去采访问题),让学生快速阅读,抓住每个段落的大意,并选择最能概括该段主要内容的采访问题。这样一来,阅读前和阅读中之间的过渡就显得流畅和自然。

2. 增加阅读策略指导。本节课阅读材料是英文采访稿,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增加了阅读技巧的指导,并就文章的语言特色、行文风格及文体等方面进行分析,介绍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执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采访问题作为理解和记忆采访稿主要内容的脉络和提纲。

3. 调整教学目标。执教教师在本节公开课中设计主任务是Learn how to be an excellent interviewer,主要是基于本课内容作为采访稿的特殊性,让学生以采访者的身份亲近教材,鼓励学生通过“做中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去理解阅读材料,使阅读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语言学习的交互性。调整后的局部环节都服务于本节课的总目标——Being an excellent interviewer(见表2)。

表2 Being an excellent internviewer

Being excellent internviewer

Being a keen internviewer
话题导入

Being a smart internviewer
阅读策略

Being a sharp internviewer
主要事实

Being an acitive internviewer with actions
拓展延伸
 

三、优化阅读过程

英语阅读教学分为三个主要过程: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其中,While-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部分。阅读教学的最佳结构是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

Pre-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开头,应该短小、精彩,旨在激活学生与话题相关的已有的背景知识,为下一阅读环节作铺垫。While-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部分,应该有充实、丰富的内容。教师和学生应该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使用恰当的阅读策略获取主要事实和观点上。Post-reading属于读后的拓展,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地对待文章中的观点,或创造性地使用已获取的信息。

然而,许多教师往往本末倒置,在读前导入和读后拓展环节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对While-reading这一主体环节一带而过,导致读前导入和读后拓展有喧宾夺主之势,课堂教学结构形同一个哑铃,两头大中间小。导致这种畸形课堂结构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过分夸大读前导入的作用。甚至出现了“读前导入挤占阅读本身”的矫枉过正的局面。 二是有些公开课教师哗众取宠,想使用一些热闹的、华而不实的场面来迎合听课教师。阅读前和阅读后阶段主要以听说为主,课堂气氛显得活跃。相比较而言,阅读中阶段是一个比较安静的过程,学生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有效加工和处理文章的主要信息。而有些教师却把这种自然的阅读过程视为“冷场”。

在本节课中,执教教师把While-reading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环节,引导学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个教学环节上,从而使这三个阅读教学阶段呈现出“凤头、猪肚和豹尾”的理想形态。

Pre-reading应该像凤头那样短小、精彩。本节公开课的执教教师对读前活动设了时间限制,点到为止,大约用5分钟就成功地导入了文章的话题、采访的形式和几个影响阅读理解的关键词汇。

While-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部分和核心阶段,应该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如果不注重这个阶段,反而注重一些细枝末节,再华丽的读前导入活动也只能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在本节阅读公开课上,师生都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使用恰当的阅读策略获取主要事实和观点上。通过判断采访问题、理解国际奥比斯组织的标识和树形图等教学环节,学生牢牢掌握了国际奥比斯组织的主要信息。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多次接触文本,使足够的语言输入得以保证。

Post-reading属于读后的拓展,要像豹子尾巴那样刚健有力。阅读后的拓展讲究厚积薄发,只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扎实地完成阅读中的各项任务,读后的拓展才会显得雄健有力,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在本节课中,由于有读前和读中活动的充分铺垫,读后的拓展活动水到渠成。在本节课最后的5分钟里,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让人难以相信这发生在借班上课的课堂之中。

四、优化教学细节

1. 凸显文章脉络

课堂不是教学活动和任务的杂乱无章的堆积,它需要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明晰的线索有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加工和处理。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梳理出形式和话题两个主要线索:(1)形式主线索是:提问和回答问题。本文是一篇采访稿,由6组问题和回答组成。(2)话题主线索是:用英语介绍一个国际性慈善组织时,应该包括该组织的成立缘由、运作方式、受助者的反应、大众参与方式等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这两条主线索是相辅相成、相互吻合的,只要紧紧抓住形式主线索中的六个问题,就可以获取关于国际奥比斯组织的主要信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围绕这两条主线索步步深入、层层展开的。许多听课教师在听课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本节课脉络分明,听完课后不用参照听课笔记就能回忆起教学过程的框架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2. 简化信息转换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常使用的阅读任务包括回答问题、判断正误、猜测词义、多项选择和中英互译等。这些传统阅读任务只局限于检测学生阅读理解的结果,不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转换→信息输出”的过程,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快速捕捉信息和加工信息,并为以后的交际储存更多的可以随意提取的信息。课文是信息的载体,纯粹以文本形式呈现的信息往往头绪繁杂,会增加记忆的负担。教师可利用信息转换手段,帮助学生把文本形式的阅读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便于信息的加工和保存。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转换手段有:图片、简笔画、表格、树形图、网络图、流程图和时间线等。这些手段可以通过完整的视觉表象形式将文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关系(网络图)、分类关系(树形图)、事件的发展过程(流程图)以及戏剧场景(简笔画)等生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为之后的交际活动储存更多的有效信息。

例如,在本节公开课中,执教教师利用了国际奥比斯组织的原始标识、隐去飞机部分的图片和增加虚线的图片(如下图),形象地概括出文章的三个主要部分,帮助学生获取这个组织的主要信息。

Logo(标识)
Implication(寓意)

 

(隐去了飞机)
看起来像地球和眼睛,象征着全球的眼病问题,与课文的第一部分(something about blindness)相对应。

 

(原始标识)
新增的飞机象征着ORBIS是一个飞行眼科医院,与课文的第二部分(a flying eye hospital)相对应

 

(增加了虚线)
虚线表示目前ORBIS由于能力有限而不能到达世界上的所有地方,因此这个组织希望得到更多读者的帮助,与课文的最后一个部分(Dr. Ma’s hope)相对应。
 

3. 巧用逆向思维

对于某些特殊问题,可以从结论往回推,反过来思考,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探索。

本节课的阅读材料是一篇采访稿,由记者的六个问题和被采访者(Dr Ma)的六个回答组成。采访的中心环节就是提出和回答问题。一般的思维方式是根据问题来寻找相应的答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却反其道而行之,先呈现被采访者的回答,让学生快速阅读,如:

Dr Ma: Blindness affects about 45 millio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mostly in poor countries, and about 80 percent of these cases can be cured or prevented. However, many people do not have the money for medical treatment.
 

然后,再让学生从记者的立场去思考要得到这样的答案,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要提出正确的问题,就必须看懂这段文字,并准确概括出其段落大意,最后从下面的两个问题中挑选一个正确的,这样就促使学生从被动的阅读者转变成了积极主动的思考者。

Interviewer’s question:

□Dr Ma, could you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blindness?

□Dr Ma, how many people have eye problems?
 

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虽然简单省事,风险小,但是容易使思路刻板、僵化,得到的往往是毫无创意的答案。其实,每个事物都具有多面性。人们由于受以往经验的束缚,往往只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陌生的一面视若无睹。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往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关阅读推荐:

苏教译林版牛津英语三年级下册 Unit7 On the farm说课稿

译林版牛津英语五年级评课稿 unit 3 At a Music lesson

苏教译林版牛津英语评课稿

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5 Reading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