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征文心得论文反思> 正文

特教论文: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

本站微信

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意义
    1、研究现状评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章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规划》中也强调了“积极实践‘一个都不放弃’的教育理想”。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各级各类的残疾学生都进入学校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我校由原来的只招收中度智障学生为主转向招收多重残疾学生的学校。现在校内有100多名学生,残疾类别有中度至极重度智障、脑瘫、言语障碍、自闭症儿童、情绪障碍等。课堂已经有别于常规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了。
我校现有教师40多人,职初教师所占的比例较高,他们在课堂教学、把握教材、学生情况分析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其他老师大多能够胜任智障学生的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是面对飞速发展和不同障碍类别的学生的教学康复(自闭症个别化康复训练、脑瘫儿童的器械康复、医教结合等)需要专业化的师资作保障。“提高特教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一支专家型特教骨干教师”的要求已经成为我校发展的又一个新命题。
目前国内的多所特殊教育院校对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的发展,在“职前教育培训”和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化标准”几项进行研究,“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还没有作有效的探究。美国作为特殊教育发达国家,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较多地落实在“入门指导”上。全纳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安置形式,教育康复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在教育中帮助不同类别的学生能够康复,使他们能够适应生活走向社会。教师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教育信念、知识、能力、自我发展意识上不断积累、重组、成熟,最终完成从一般教师——专业教师——专家型教师发展历程,从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2、关于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1994610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
3、我校学生现状
我校现有在校学生95名,分布情况如下:
年级
学生
人数
安置形式
智商情况
人数
残障类型人数
(多重残障的学生需
重复统计)
严重疾病
在校
生数
在家
生数
轻度
中度
重度
脑瘫
(持证)
自闭症(持证)
唐氏综合症
言语障碍
送教数
不送教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8
0
0
2
3
3
1
4
2
8
1(有癫痫)每天定期在家服药)
10
9
0
1
0
8
2
1
4
1
8
1(中度听障、先天性脑积水、脊柱侧弯)
11
11
0
0
3
6
2
0
4
3
8
1(心脏病)
1(肾病)
1(过敏性哮喘)
10
10
0
0
3
6
1
3
3
1
8
4(癫痫)
五(1)
8
8
0
0
1
6
1
3
2
1
5
 
五(2)
8
8
0
0
3
5
0
3
3
1
5
1(癫痫)
9
9
0
0
2
2
5
1
3
2
6
 
8
8
0
0
0
1
7
1
4
1
5
1(心脏病)
2(癫痫)
10
10
0
0
4
5
1
1
 
1
4
 
13
12
0
1
2
4
7
2
3
1
6
3(癫痫)
1(心脏病)
合计
95
93
0
2
20
46
29
16
30
14
63
17
以上表格为我校在校学生人数。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智力障碍中,轻度智障占20%,中度智障占49%、重度智障占31%。从残疾类型来分,脑瘫学生占17%,自闭症学生占32%,唐氏综合征学生占15%,言语障碍学生占67%,严重残疾学生占18%。从上表可以看出,我校学生涵盖了所有残疾类别的学生,且学生间差异大。
4、现有的课程
2011年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根据上海城市文明发展需要和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的特点,特制定《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试行稿)》,以及《实用语文》、《使用数学》、《生活》、《感知与运动》四门学科的课程指导纲要。这5本“课程指导用书”虽然为辅读学校制定校本课程指明了方向,但是老师进课堂,面对学生,还是缺乏可以拿来的教学内容。“怎样让老师能够面对当今较复杂的学生群体,能够抓住“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以生活适应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开发“多样性、选择性和补偿性”的校本课程,通过学生评估、课堂教学中实践,实现课程培养目标,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是我校“十二五”教师培养的目标。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重点培养2-3名优秀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整体有突破;重点培养4-5名教育康复骨干教师,使骨干教师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有提高。
2、以自闭症康复教育、活动本位课程为开发主体,与专家合作,形成切合学校的办学规划和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纲要》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使我校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形成善于研究学科教学特点、总结教学规律,敢于创新的教师团队。
 
三、实践过程:
围绕一个“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个梯度”为中心,开展教师教育教学培养工作。一个中心”——课程建设为中心;“两个抓手”——课堂教学和教育教学研究为抓手;“三个梯度”——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以完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健全教师管理机制”的“十二五”校本培训目标。
(一)、以课程建设为中心
1、学习《课程纲要》,开展校本课程研判,提高教师细化课程内容能力
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抓住“以落实《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契机”组织教师学习、实践《课程方案》,提升各级各类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每学期末,我校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下学期教育教学内容的研判。研判围绕“分析学生情况”,依据学科《课程指导纲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调整。例如下表:
姓名__张**__      任教年级 一(1)班

原教学要求
数前概念:
Ø 大小概念:1、知道大小的含义,能辨别大小。2、能在三个物体中区分最大、最小。
Ø 多少概念:1、知道多少的含义,能区分多少。2、能在三堆物体中区分最多、最少。
Ø 长短概念:1、知道长短的含义,能辨别长短。2、能在三个物体中找出最长、最短的物体。
Ø 轻重概念:1、知道轻重含义,能辨别轻重。2、能在三个物体中区分最重、最轻。
Ø 高矮概念:1、知道高矮的含义,能辨别高矮。2、能在三个物体或者三个人中区分最高、最矮。
图形与几何
Ø 平面图形:1、通过观察生活中实际物体的形状认识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五角星形。2、能说出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两个简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五角星形)是否相同。
数与运算
Ø 20以内数的认识:1、能进行20以内的唱数。 2、会数1~20以内的数。3、认识20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读写;比较它们的大小。4、学习1~20以内数的组成。5、认识0,理解0的含义,学会读写。6、认识生活中的数字,如电话号码等。7、认识基数和序数,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学会用“第几个”表示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Ø 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1、认识“+”、“一”、“=”等符号。2、在添加、合并、拿走、去掉等操作活动中知道加、减法。3、知道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4、能根据图示应用题的题意选择加、减法。5、能根据图示应用题的题意进行列式计算。6、能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和笔算。7、能根据算式在( )、O等符号内填写正确数字。
生活中的数学
Ø 人民币的认识:1、了解人民币的用处。2、认识10元、5元、2元、l元、5角和1角面值的人民币。3、能数出10元以内的钱币数。4、学习用人民币购物。5、知道爱惜人民币
Ø 时间的认识:1、认识上午、下午和晚上。2、能够根据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判断上午、下午和晚上。
教情学情分析(调整了什么?为什么?)
根据《上海市辅读学校实用数学课程指导纲要》中针对低年级的要求以及往届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在翻阅一(1)班学生资料后,我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作了如下安排:1、认识数字1-5。2、大和小。3、多和少。4、1和许多。5、一样多。6、认识圆形。
认数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选择“认识数字1-5作为一年级新生的教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到数前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选择了纲要中最简单的两条,认识“大小”和“多少”。但校本教材第一册中将“多少”放在“大小”前教学,我认为“大小”的概念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将“大小”调整到“多少”前进行教学。同时,为了让学生对“多少”的概念有比较完整的了解,我又将校本教材中第二册的“多和少”(一一对应)和“一样多”调整到本学期。最后,选择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形”作为认识图形的起步,因为圆形的特征比较明显,易于区别。
    制定完本学期数学的教学内容后,我又对照每条内容自编了辅读学校《实用数学》(一年级 上册)一书,作为本班的数学教材。本教材综合参考了宝山培智学校《数学》第一册、第二册、卢湾辅读学校《实用数学》第一册以及其他大量的教育类书籍,由本人独立编写完成。教材风格统一,其中所有插图摈弃了卡通图片,均为实物照片,让学生能有最直观的感受。此外,本人还对整册教材的封面、目录、正文等作了适当美化与修饰,力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但限于水平,尚有许多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调整后的教学要求
数前概念:
Ø 大小概念:1、知道大小的含义,能辨别大小。
Ø 多少概念:1、知道多少的含义,能区分多少。
图形与几何:平面图形:1、通过观察生活中实际物体的形状认识图形。2、能说出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两个简单如圆形是否相同。
数与运算:20以内数的认识:1、能进行5以内的唱数。 2、会数1~5以内的数。3、认识5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读写;比较它们的大小。

以上随机选取了一份一年级“生活数学”教学内容的研判材料。由任课老师根据《上海市辅读学校实用数学指导纲要》的内容,结合学生情况分析,最终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其中“原教学内容”为《实用数学指导纲要》规定的内容。“教情学情分析”包括了学生情况分析,老师调整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调整?以及调整后教学内容的怎么选择?等等。在课程实践中,任课老师要根据研判的内容编写适合学生学习数学校本教材。
“课程研判”落实了两个维度——“所有学科老师”和“所有障碍学生”,涵盖了学校所有校本课程,落实到“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自闭症”、“综合”各个教研组、每一位老师。
学校成立“课程研判领导小组”,小组有华师大特殊教育系专家教授、学校中层领导以及教研组长组成。执教老师在研判时要解读课程指导纲要、学生情况分析以及自己的教学设想,然后回答领导小组成员的质疑。研判以落实“一盯一跟踪联系”的模式,即以一位领导小组成员从解读《课程指导纲要》开始,经过学生情况分析,到教学内容的编写实行全程跟踪。以帮助全体教师解读《课程》,落实课程理念,提高把握教材的能力。流程如下:“确定教学知识点→编制教育序列→选编相匹配的教学内容→答辩审核→学科整合→调整落实”这一流程。例下表:《2013学年第二学期培智学校课程研判评审组意见》
姓名_沈**_          学科__数学__   研判主评 夏**              
总体评价
优秀(   ); 良好( √ );   一般(   );    较差(  
教材选编情况
符合实际需要( √ );基本符合实际需要(   );
不符合实际需要(   );
具体研判意见和建议:
1、教情学情分析的情况
沈老师能够从学生的数学能力评量出发,结合上学期学生学习内容以及学生掌握情况和《数学课程指导纲要》,选取教学内容并调整内容。从她的“教情学情分析”的内容里,我看到了老师比较详尽的学生情况分析和确定教学内容情况的分析,考虑得比较全面。
2、教学用书的编制和设计
本教材依据《数学课程指导纲要》的内容和要求,分为“数前概念”、“图形与几何”、“数与运算”、“生活中的数学”四大板块共五个单元。从内容的呈现来看,老师所选取的素材尽量生活化、低幼化。从一个单元的内容来看,风格统一,色彩鲜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3、几点意见和建议
1)p1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建议不要出现长方体或正方体,如果要出现,建议在一个面的外围框一下,出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p14第一行多了一个“形”。建议还在图形的外围添上一个框,颜色淡的图形看起来会更清晰。
3)p16 1和1合成2建议改成1和1组成2。2个苹果建议用框框起来,给学生有集合的概念。
4)教材中很多数字与图形没有对齐,建议校对时对整齐,所有的数字的总量的用集合的图示。
5)“+”、“=”在一课中出现以后,后面的可以删掉。
6)p24写一写,第一行、第二行、第六行的内容缺了。
7)P25鱼图之间有分割线
8)p41 第二个练习,是有问题的。水壶+水壶≠2,所以建议改成2个水壶。
9)整本教材排列有些错位了,请仔细核对后再印发给学生。
评审结论:通过或基本通过(√ ); 附条件通过(   );   暂不予通过(   );
评审组签名:
 
2、落实《课程纲要》,实践校本课程,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能力
《上海市辅读学校课程方案》的课程理念要“以生活适应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化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和补偿性,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实践性,提供适合学生需求的个别化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具有能够开发适合学生个体需要的校本化课程。因此,我校以“自闭症课程”、“言语沟通课程”、“活动本位课程”、“学生本位课程”为抓手,开发适合所有学生的个性化课程。
1)自闭症课程开发
我校成立了“自闭症康复中心”,目前已经有8位教师,在训练学生有50名,年龄从2.5岁到16岁。自闭症小组老师每周研讨活动一次,每学期汇报一次。在专家的引领下,老师们学习自闭症儿童发病原因、国际先进康复训练流派、康复训练手段以及结果分析等技能,从学生个案测评出发,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我校自闭症组教师在自闭症个训和集体课教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闭症社交课程”的三阶段、九门训练课程。结构图如下:
 
 


 

(1)   言语沟通课程
(2)   活动本位课程
(3)   学生本位课程
 
 
 其研究成果在国家教育部举办的自闭症教育研讨会上交流,并得到专家的好评。
 
2)活动本位课程开发
面对智力缺陷越来越重的学生,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是每位特教老师关心的问题。活动本位教学是将学习目标整合到学生日常活动或其感兴趣的功能性活动之中。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对学生具有意义与功能的活动,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自发性和有意义的互动,并且帮助学生对习得技能的类化。强调在以学生为主导的活动下,以有计划的自然策略来诱发学生自发性的学习需求与意愿,从而学习到功能性和可类化的技能。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生活适应”为中心,向其他学科辐射,各学科之间又相互联系。如下图:
 
 
 
 
 
 


 

这一课程的开发实践,以一个年级为单位,各任课老师围绕“生活适应”一个主题,根据《课程指南》和《学科指导纲要》,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例如生活任课老师在秋天时,拟定了《秋天的水果》这一主题,随即这一年级的任课老师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围绕两个维度,选取内容——《课程指导纲要》以及《秋天的水果》这一教学主题。《实用语文》以学习与水果有关的字、词、句;《实用数学》、《美工》等其他学科的课堂所运用的教学具均以时令水果为主。这一课程的实施,提高教师实践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和补偿性,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同时能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实践性。
3)学生本位课程开发
学生本位课程旨在从学生评估出发,涵盖语文、数学、感知运动等六大领域。然后任课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其发展的学科教学目标及内容。
通过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的评估,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学生的缺陷、长处和班级全体学生的水平,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便选择更适切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发挥学科之间的互通,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
4)言语沟通课程开发
从学生残障类型分布情况分析,我校言语障碍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7%。因此开发言语沟通课程,对学生进行言语沟通训练是我校校本课程重要组成部分。老师通过对学生进一步筛查,对言语沟通障碍学生进行分类,安排“言语沟通个训课和集体课”。通过实践,我校形成言语沟通校本教材2册,言语沟通训练案例集。
 
通过一系列围绕各类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开发建设,老师们通过实践,树立了“使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课程价值取向,掌握了各类残障学生的课程开发技能,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实现了学校提出的“立足学校实际,践行教育理想,彰显办学特色”的命题。
 
(二)、以课堂教学教育教学为抓手,提高教师课堂实践能力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是我校全纳教育背景下教师培养的目标。课堂是教师实践课程的主阵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此,学校制定了各类措施,以提高各层级教师的教学技能。
1、青年共营小组
青年共营小组对象为从教0-5年的职初教师。聘请区教师进修学院学科教研员来校指导,每两周开展一次,学校一个中层人员跟营。每次活动全体营员进课堂听一节课,然后与教研员一起研课,各营员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头脑风暴,以促进课堂教学技能。(记录表见附件一、二)
2、青年飞飏小组
青年飞飏小组成员以从教5-10年的青年教师为主,以课堂教学科研为着眼点为抓手,聘请华师大专家、教授每两周开展一次定期来校跟踪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指导,学校科研室主任跟营,就研究的主题进行研判、学习。
3、骨干教师引领
学校有区级学科带头人1名,教学能手2名,校级骨干8名,占了学校教师总人数的28%。我校利用学校骨干教师资源,开展骨干教师“引领”系列活动——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骨干教师专题讲座活动、骨干教师教学具制作培训活动、骨干教师师徒结对活动、骨干教师课题汇报活动。一系列活动旨在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以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4、特教专家指导
学校以新校建成为契机,加强了基层学校与高校之间的结对工作,先后聘请多名教授来校指导。有台湾特殊教育陈博士帮助指导自闭症课程、活动本位课程建设;有华师大特殊教育专业昝教授指导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以及青年共营小组研究指导;有华师大特殊教育专业马教授指导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有华师大特殊教育留美博士苏老师指导自闭症课程实践与开发。
(三)在课程实践中,促进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
1、精备课
每学期任课老师围绕课程研判内容,选取5节课作为精备课,从“教学设计”、“教学说明”到“课堂实录”,做成一个资源包,存入学校资源库。期初任课老师把精备课录播时间报课程管理室,由课程管理室统一安排时间、行政人员、教研组跟踪听课、评课,期末根据过程性资料进行考评。
2、一师一课题
学校实行“一师一课题”的实践。每位老师根据教研组课题,申报自己的实践课题,科研室进行跟踪式参与实践研究指导,学年末进行项目汇报研判,并进行考评。
3、各类比赛
学校鼓励各层次教师参与校内外各级各类比赛。
校内:“培智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职初教师演讲比赛、全体教师教学具设计比赛、全体教师教育教学案例比赛。
校外:选拔校内优秀教师参加市“乐学杯”比赛、鼓励全体教师参加各类论文比赛、辅助职初教师参加区级或块各类比赛。
 
四、培训模式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校形成了多种残疾孩子需要的教育课程,形成了多样的师资培训模式。
专题讲授模式:最大限度挖掘学校骨干教师以及校外专家的资源,在校内开展“主题式”专题讲座。
课题驱动模式:每学年每位老师申报一项实践研究课题,报备科研室,并聘请专家指导,学年末进行专项汇报。汇报级别分校内汇报、兄弟学校间汇报、市级以上专题汇报。
案例教学模式:言语沟通训练、自闭症训练以个训为主,各训练老师以个训学生为主体,撰写教学案例分析,定期与家长沟通、调整。
研修反思模式:每次“青年共营”、“青年飞飏”小组活动以后,每位参与教师均要进行反思,进行课堂教学二次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多轮的研讨、实践、反思,进行修改最终定稿。
骨干示范模式:骨干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学校定期让骨干教师开展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展示、教学研究论文汇报、师徒结对等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式:学校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实现人人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现已形成自闭症、故事阅读、学生本位、活动本位四个板块课程。
网络研讨式:学校网站开设了“专业发展”、“观念改进”、“师德锤炼”和“校本课程”论坛。教师们通过网络空间,最大限度利用时间进行师德锤炼、教学智慧的交流。
任务驱动式:学校任何一项工作,均以任务为驱动,杜绝做空、做虚,提高实效。
 
五、实施保障
(一)、制定各类规划:
学校根据市、区相关领导单位的要求,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教师三年发展规划、校本培训年度计划以及教师个人发展规划(见附件三)。
    (二)各类保障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了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支部书记、副校长、工会主席、课管室主任、科研室主任、德育室主任等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各部室之间各司其职,互通有无。课程研发室负责课题的管理与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室负责教师培训、教研活动、教学监控和资源支持;德育室负责队团管理、实践基地和心理健康;课程保障室负责人力资源、图书阅览、教学具管理、设施设备等工作。
各组室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各司其职,保障校本课程建设,提高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调整。
2、经费保障
由于我校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涉及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因此费用较大。为了保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经费投入,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经费纳入预算,足额保障,同时加强对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了较完善的《教育管理手册》,并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学校通过工会提案,不断完善、补充、修正,并将教师培训、学习列为教师各类晋级必要条件,保证教师学习顺利开展。
4、考核保障
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将纳入教师业绩考核。考核采取教师测评、条线中层把关、行政会议讨论决定的公开、公正的原则,以激励为主,发挥教师的自我提升的积极能动性,形成良性的师德、师能提升的研究氛围。
 
六、实施成果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全纳教育师资校本培训,我校教师在特殊教育科研、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等方面上了一定的台阶。从2011年至2013年底,我校获得了各级各类奖项统计如下:

级别
集体(项)
教师(项)
学生(项)
全国
10
44
36
市级
18
77
83
区级
45
100
75

教师研究论文发表:国家级刊物1篇,市级刊物19篇,区级刊物11篇。
学校每年承担华师大举办的全国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每年来校学习取经人数达300多人,并先后承担甘肃酒泉特殊教育学校、都江堰特殊教育学校、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领导、骨干的跟岗培训,每期时间长达15-30天之久。
学校制定了《自闭症课程指南》,撰写《自闭症指导手册》8本,形成了《自闭症社交课程》三阶段、九项个性化训练课程,编写配套教材11本,社交故事阅读教材36本。
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共计教材50余本,细化了《实用语文》、《实用数学》、《生活》课程指导纲要的“内容与要求”,形成了生活“抽屉式教材”。
学校形成了教学资源库,搜集精备课350多节(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每学期一本教学案例集,每学年一本教学研究论文集。
 
    通过全纳教育背景下的校本师资培训,我校教师都掌握各类障碍学生能力评估技能,都能胜任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并能够独立开展不同障碍学生教学研究与实践,为学校各类学生提供教育支持。
 
七、参考文献:
1、傅建明著《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仲丽娟著《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应 湘著《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处长》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4、周淑卿著《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         九州出版社            2006
5、张德锐著《教学档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九州出版社            2006
6、Linda Darling-Hammond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附件一
青年共营小组实践活动记录

时 间
 
教师姓名
 
导师姓名
 
学 科
 
   
 
 
 
我的执教思路
 
 
 
导师点评
 
 
 
 
老师评课
 
 
 
 
 
 
 
课后反思
 
 

附件二
精 备 课听课、评课记录表
 

课  题
 
学科
 
班级
 
执  教
 
时间
 
节次
 
听、评课人员
 
 
 
 
 
 
 
 
 
 
 

 

相关阅读推荐:

特教论文: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

特教论文:论微信家校通公共平台在特教学校的实施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