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评课
我的听课内容是由虞老师教授的七年级历史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这是一节常态课,整节课体现了虞老师一贯的启发教学,故事教学的特色,展现出虞老师张弛有度、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相结合的教学风格。虞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学科知识扎实,上课语言清晰,有条理,态度和蔼亲切。
整节课先以提问的方式对第15课内容进行复习,在提问过程中引入打分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复习过后采用了直接导入的方法,通过上下知识间的联系引出新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前后知识的关系。课堂教学中,虞老师就长城、汉武帝时期经济、匈奴等具体知识点提问已学知识,新旧串联,关注学生知识的迁移。在整节课中不时有相关的问题提出,学生都积极回答发言,虞老师也适时引导和点拨。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和养成,展现出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课堂也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注重过程中的圈点勾画和尝试罗列知识结构。教学关注自主学习,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采用板书这一手段为主,板书简要工整,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同时也充分利用书本和填图册的资源,看似普通的手段结合虞老师的生动的口述补充和精彩的小故事便能起到寓教于乐,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相结合的效果。大月氏和匈奴结怨的故事和张骞出西域的史料补充等,给学生注入了情感和价值观教育。这种教学手段较适应现阶段的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但在讲丝绸之路时如结合地图动态展示,效果也许会更好。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每个环节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学方法灵活得当,符合授课内容要求,能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结构合理,层次清楚,主次分明,过渡自然,教学反馈和校正及时,体现循序渐进原则。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兴趣浓厚。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解决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虞老师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用“春风不渡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来形容西域的自然条件,文史结合,贴切易懂。
整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和趣味性两者的平衡和融合,这两者都关乎历史课堂的生存和命运。有效性是指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方法、习惯应获得一定的发展。这是学生发展所需的,也是你的课堂应赋予的。而趣味性则是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体现出的对历史的兴趣和喜爱,这是学生发展所需的,更是你的课堂能青春永驻、生生不息的源泉。两者不是无法平衡的,也不一定需要多么花哨的课件、活动,关键在于你想让你的学生从你这获得什么,你已经拥有什么,擅长什么,你还想尝试什么。做一个“教得好、受欢迎”的老师,这将是我的目标。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