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西地平线上》一课
执教《西地平线上》,抓住三次落日来赏析,突出了落日的特征、作者的感受以及几个典故的作用。应该说这节课体现了课文的特点,落实了重难点。而且,在反思中也说了,结合单元写作要求“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来教学,所以也突现了语言发展目标的达成。
一、抓住文眼组织问题。
《西》的文眼是“世间有大美”。我们完全可以在“美”上做文章,进行提问。例如,“作者写西地平线上的什么美?”“落日美在哪里?”“文中写到的这些人物又美在哪里?”当然,这些问题是逐步提出的。因为,如果我们用心地挖掘教材,这篇文章表面写自然的雄壮美,深层方面是表现历史人文的悲壮美。
设问“落日是怎样的特征?”“作者从落日中得到哪些感受?”“如何理解约翰.克里斯朵夫形象在文中的作用?”等等。其实,这些问题也抓住了自然美和历史人物的美。但问题显得比较零散,由于缺少过渡,有些问题的提出比较突兀,学生也感觉很突然。于是,一种自然流畅的阅读和欣赏中断了。
二、具体设问引导学生。
在引导学生重点研习第二次落日之后,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从第一次或第三次落日片段中,任选其一,找一两处触动你的句子或语段品读并加以赏析。”这个问题提出之后,本来比较活跃的课堂一下冷清寂静了。后来学生的发言也少了,有些发言也不着边际。这个问题看似比较自由开放,但同时又大了点,让学生无处下手,也令老师尴尬“失望”。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具体点——“从第一次或第三次落日片段中,任选其一,体会落日之美,赏析作者的感受,并谈谈自己的感悟。”这个问题虽不开放,却很实在,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又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真正让语文课有“语文味”。
三、由浅入深观照文本。
三次落日之中的美是不同的,美的内涵也是由浅入深的: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我们在赏析的时候可以按文章顺序由浅入深地赏析,这符合认知的规律,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