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的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的一个目《秦岭—淮河分南北》。本课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地区差异造成各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重点介绍南北和东西差异,探讨如何促进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把各地区的特色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激发学生尊重各地的特色和爱国热情。同时,本课内容为学生第四单元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①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对南北气候的影响;
②了解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及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能力目标: ①能通过典型事例运用地图,来说明我国南北方在气候、农业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
②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资料的能力;
③通过课堂中共同观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学会展示同学之间的合作。
情感目标: ①感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树立各地区文化多元性。尊重不同地区文化的价值观,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而且,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领略中国气候的地区差异造成各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更要从中体会探讨如何促进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把各地区的特色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激发学生尊重各地的特色和爱国热情及蕴藏着的更美的东西──人地协调、因地制宜。为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方面。
1.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氛围,我采用的方法是欣赏:<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动画片及资料的直接呈现,也就是用大量形象、直观的图片(照片)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从生活中感受,由浅入深,层层铺垫,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包括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在地图的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在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实际是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启发学生用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比如,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差异及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通过学生看图片、读课本、讨论、回答,自发地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自然环境差异,特别是气候的地区差异造成各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人地和谐观,因地制宜,实现思维的迁徙。
基于以上几个理念的实现,在新课程教学中,不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见解,并及时地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要努力的把课堂的功能从“教师传递知识的场所” 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地方”。所以,在这堂课上,我所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创设情境和学生放手自学,自主探索,从而获取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讲解能力,从众多内容中达到一定共识,体验合作学习。
具体:
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组员分工合作,人人参与,各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群体讨论,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
在学法指导上,为促进学生崇尚知识追求真理,尽量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主要采用学生说,同桌相互说,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表述问题的能力;采用学生自己评价,互评互判互补,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增强自信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自测目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感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树立人地和谐观,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我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多幅简便易得的景观图片,并制作教学地图,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搜集各种资料,多渠道获取信息,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