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历史说课稿七年级历史说课稿> 正文

丝路明珠说课稿

Tags: 丝路明珠
字号:T|T
本站微信

《丝路明珠》说课稿
一、说课标、教材
《丝路明珠》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中第一目的内容。
通过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水乡还是草原,人们都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而本课通过介绍新疆这个典型的干旱地区的情况,展现了人们为适应恶劣的环境,合理利用、改造自然,创造出与干旱环境和谐相处的区域生活,在整个第四单元中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环保意识有积极作用。
同时,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新疆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特点和影响。
2、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提问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人类如何利用自然,改造环境,创造出与干旱环境和谐相处的区域生活,激发学生学好知识去开发资源,改造社会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把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针对干旱地区与我们的生活地区相距遥远,学生很难理解干旱地区的大范围缺水和小范围人类成功改造自然之间的关系,我把对坎儿井开凿和利用的理解做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的是问题情境法和探究学习法。
同时为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愉快地享受学习这一过程,在学法上采取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准备
在教学准备活动中,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我结合本校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制作了课件,并选取了动画片《西游记》片段、纪录片《丝绸之路》等视频资料,同时在课前探究活动中,我根据课标及教材,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分类,分为地形组、气候组、坎儿井组和物产组,学生选择后合作查阅相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完成上述构想的最佳途径。因此围绕上述构想,我采取的是板块式教学,整节课设计了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影视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西游记》的故事一直被孩子们津津乐道,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精选了动画片《西游记》中过火焰山的故事片段(约3’),学生看完后我便问: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以此让学生知道今天的火焰山就在新疆,视觉感受当地的干旱气候,引出干旱地区的人们如何生活的话题。
第二板块: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因此,第二板块我设计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要分四步来进行,先后由地形组、气候组、坎儿井组和物产组展示他们的成果,然后提出问题,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负责地形组的学生上台展示成果(约3’),由于我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对新疆的地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学生能够说出新疆的地形主要是山脉和盆地,这时我也会强调一下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以便理解下面讲到的气候特点。
副板书:地形——“三山夹两盆”
接着是气候组的学生进行介绍(约5’)。学生在展示了相关图片后,可抛出以下四个问题来问其他同学。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是在课前探究活动中,由我引导和帮助气候组的同学完成的。(设问一:通过刚才的介绍和演示,同学们能概括出新疆的气候特点吗?设问二:新疆的气候为什么是干旱少雨呢?设问三:在干旱地区生活,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设问四:新疆人民想出了什么办法解决了水的问题?)在这四个问题中,可能第二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答不出,我就会引导学生从新疆的位置、地形进行分析,得出新疆干旱少雨的原因是远离海洋,四面环山,海拔较高。
副板书:位置——中国西北部
气候——干旱少雨,温差大
板书:干旱之地(自然环境)
而通过问题三和问题四,我们知道了在新疆地区,人们修建了坎儿井解决了水的问题。
板书:坎儿井、水
但是,由于我们的学生身处我国的南方城市—深圳,对坎儿井的开凿和利用理解起来特别困难,所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请同学们自学教材87页第三自然段及插图,在自学的过程中写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坎儿井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来听同学的介绍(约12’)。这样做既可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质疑的学习习惯,也好在下一步的学习中有的放矢。但是由于学生寻找问题的能力有限,在自学时可能会提出很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学生自学时,我会在全班巡视,并引导他们把重点放到坎儿井的构造原理和作用上。
板书:构造、作用
如果学生提的问题介绍人能够解决,我便会放手让他们去探讨,如果不能解决,我再从中引导和帮助学生,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新疆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合理利用自然,修建坎儿井发展了绿洲农业,而绿洲使得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得以诞生。
板书:绿洲农业、丝绸之路
接着我播放纪录片《丝绸之路》的片段(约3’),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初步的了解。这一内容由我来介绍而不是分配给学生,一是体现新课标倡导的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发展的过程,体现师生合作;二是便于承上启下。
学生看完记录片后,我会问学生:“新疆的绿洲农业为丝路上来往的商旅提供些什么呢?”学生此时应该能够回答出水和食物。紧接着我又问:“除此之外,绿洲还给新疆带来了哪些变化?”
最后由物产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约8’)播放歌曲《新疆好》,并请老师和同学品尝葡萄干和哈密瓜(课前由老师和物产组的同学准备好,哈密瓜切成丁,插上牙签,装在四个碟子内,葡萄干也分别装在四个碟子里,由八位物产组的同学负责端送到同学手上)。这是本课的一个高潮,在优美的歌声和如画的图面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绿洲给新疆带来的变化,而通过品尝新疆特产,使课程贴近生活,学生亲自感受新疆人民的勤劳智慧,说明只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干旱地区的人们一样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板书:宝地——丝路明珠
副板书:物产
第三个板块: 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课标指出,课内与课外的教学活动要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所以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我通过展示图片并配以文字介绍坎儿井所在的新疆地区近年来出现的沙化现象,提出课后探讨的问题:被喻为“生命之泉”的坎儿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新疆人民该如何保护坎儿井?请你帮他们想想办法。(约3’)通过课后探究,加深学生对水资源短缺现象的认识,同时形成用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进而拓展到节能意识。
总结贵在升华,在课堂小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结束语:同学们,神奇而美丽的新疆,仅用短短的40分钟在课堂是说不完的,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就把目光投向书本,投向网络,投向大自然,去关注新疆的风土人情,去关注新疆的资源开发利用,去关注你们想关注的问题吧!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每节课的眼睛,我这节课的板书虽然只写了这几个词,但通过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附板书设计:


 

相关阅读推荐:

丝路明珠评课稿

丝路明珠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