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空气(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认识空气》一课的第三个活动《空气占据空间》。
一、教材分析
《空气》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为学习《风》和《纸飞翼》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在前两个活动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并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科学知识目标:
能意识到空气像水一样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五、实验材料:
需要用到自制塑料杯、纸、注射器、漏斗、水槽、抹布、组合实验材料等实验材料。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具体环节如下:
七、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老师把一个纸团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杯底部,把塑料杯快速倒扣在水槽中。请同学们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
对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做出不同的判断,有的学生说纸团会湿,有的说不会湿。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出示实验提示:(幻灯片)1、纸团要紧贴杯底。2、杯子竖直倒扣入水槽中,再竖直拿来出。3、用抹布把杯子内壁擦干。学生通过亲身的实验,观察到纸杯中没有进入水,纸团没有湿。这一实验现象激发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为什么纸团没有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他们理解到:纸团之所以没湿,是因为水没有进到杯中,水为什么进不到杯子的空间呢,可能是因为空气占据着塑料杯的空间,水进入不了杯子。
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当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为了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教师提出第二个探究问题:怎样让杯中的纸变湿?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纸变湿,水就得进入杯中,水要进入杯中,空气就的出来,那你有几种方法能让杯中的空气跑出来呢?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很高。他们在小组中积极讨论、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法:有在杯底打眼的、有把杯子的底去掉的、有把杯口直接倾斜的、有用注射器抽出杯中空气的、还有的同学说不把杯子放到水槽底的。最后请一名代表把本组实验方案与全班同学交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其他成员的成果。
教学中我有目的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
在设计好实验方案后,学生动手实验。这时提出实验要求:(幻灯片)1、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2、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和实验材料。3、填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结果:有气泡从水里跑出来,说明空气让出了杯子的空间,水进到杯子里去了,纸团湿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提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就一个简单实验得出结论,显然事实是不充分的,为此,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三个实验。(出示图片)实验一:把一个盛满水和一个空着的塑料杯,扣入水槽中,把空杯口在盛水的杯子下倾斜。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发现两个杯中的物质互换位置。说明:这是因为空气比水轻,空气跑出占据水的空间,而水占据了空气的空间。实验二: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往漏斗里倒水,发现水不能进到瓶子里。说明空气跑不出来,水流不进去;把塞子松一松,水流进瓶子里去了。说明空气跑了出来,让出了一部分空间,水流进去了。实验三、把一个气球放入瓶子里,气球嘴与瓶口密封,向气球吹气,气球吹不大;让学生想办法让瓶内气球吹起来。
学生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一个,两个或三个实验。有的学生有困难我就和他们一起完成。在上面四个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现象,归纳、概括出结论,使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
科学课教学强调动手,更强调动脑。没有动脑的活动,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只有动脑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科学活动。因此教学中我时刻牢记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比如采取问题引领、留下空白等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和兴奋之中。
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学们你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吗?
教师出示酱油壶有口和嘴、太阳能有上和下两个水管、油桶有两个口、暖气阀放气后暖气就热的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让他们懂得“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便捷”。
最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用一个杯子到教室外去装一杯外面的空气进来。一定要确保这个杯子里空间是被教室外的空气完全占据。此活动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八、教学设计意图:
从教材来看,《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通过一个水占据空间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空气是否也占据空间,然后让学生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过程。这对于刚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来讲,不管是设计实验还是动手操作实验都很有难度,于是我对教材做了一些调整。让学生紧紧围绕怎样让杯中的纸团变湿这一主题操作,让学生明白空气占据空间,随后又为学生提供组合好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对不同物质的空间互换有初步的认识。本课从提出问题、大胆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到最后得了结论、知识拓展,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解决了学生设计实验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过程。
为了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和易操作性,从实验材料上,我也做出一点改动,把玻璃杯换成了用矿泉水瓶的上三分之一处做的塑料杯。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更安全、更易操作。
九、课后反思:
1.本课结束后,我感觉教学过程很流畅,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很自然,学生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基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成功之处:从上课伊始到整堂课结束,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学习热情很高,思维也很活跃。如:在“让纸团变湿”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了多种方法,尤其是动手实验时,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勤于动脑、乐于动手,运用了多种方法让纸团变湿,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在提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环节中,让学生从三个实验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实验来操作,学生们很兴奋,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都急着去抢实验材料来做,以至课堂纪律有些不能控制,这也是我不太满意的地方。通过课下反思,并与同组教师进行研讨,我们认为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的要求强调的不是很明确,组织形式也有些欠妥,使得学生只顾急于匆匆参与实验,却忽视了实验的目的。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两个令我出乎意料的地方:一、在课堂引入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猜测纸团会不会湿,当时有些担心学生说不出杯中可能有空气占据空间。但学生们的回答却出乎我意料之外,大部分学生都能一下子就说出里面有空气。二、“交换杯中的空气” 作业刚一布置完,马上有学生跑过来告诉我:“可以先在杯中装入水或沙,再到教室外面倒掉就行了。”令我感到很意外,现在的三年级学生知识面比较宽,接受知识的渠道也很多。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信息时代,我深深地感受到想要教好科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自己身上的担子还很重,这使我有了更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最后,我想用法国诗人朗费罗的诗句作为我的结束语:我们命定的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是每个明天,比今天走得更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