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课主要学习唐朝灭亡前后汉族政权的更迭、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和战以及辽、西夏政权推行汉法、各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战事频繁,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是体现民族融合主旋律的重要历史时期。
2. 本课有关民族风情、政权更迭、重要战事以及文化交融等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但学生对有关战争的性质及影响、不同文化的冲撞与融合缺乏理性的历史认识,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3. 本课教学可以摆脱教材限制,以崛起和分立、战争与和平、交融与发展为三个主题分别讲述北宋、辽和西夏政权的建立、战和关系以及辽夏汉化、民族融合的历史。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参考书,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如下内容:
知识与能力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以及两次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收集有关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杨家将、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等有关史实,提高收集整理资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叙述和演绎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归纳和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讲述有关历史故事,编演历史情景剧,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之间的和战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通过重要史料的学习,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通过对契丹族、党项族的发展和变迁及其与汉族的密切交往,认识少数民族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
宋、辽和西夏政权的建立、战和关系以及辽夏汉化、民族融合的历史。
(四)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1.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历史课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网络、书籍的多种途径收集相关的史料,并通过资料整理掌握重要史实,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
2.学生对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杨家将、寇准等故事和人物有所了解,是本课教学的兴趣和感知基础,但要注意正确识别世俗故事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
3.在民族关系的认识上,学生的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对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和战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暴力冲撞和和平交流的认识相对肤浅,需要正确的引导,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二)教法
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程对学生而言也比较难理解。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影音资料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及学习效果,降低理解难度,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程,运用阅读理解方法去感知教材。运用分析比较方法去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采用分组合作、归纳总结、故事讲述、编演剧本等。
【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复习提问:①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仅《全唐诗》中留下姓名的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人和
近五万首诗歌。其中( )、(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②《 》 是我国伟大的艺术宝库。③乐舞: 唐太宗《 》 唐玄宗《 》
2.出示大屏幕展示第二单元历史发展基本线索:
960--1368年,中国先后经历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和南宋和金对峙以及元朝大一统三个历史时期。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展示汉族、契丹族、党项族生活图片,设问“三幅图片分别展现的是哪一民族的风情?”
2.揭示本课知识结构,概述本课重要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整体感知,了解学习内容、知识结构
三、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崛起与分立
1.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辽、西夏与北宋建立的简表。
2.北宋的建立:史事链接:概述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学生听教师讲述,了解历史发展线索
3.以图述史:展示图片,组织学生表演历史情景剧——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历史故事组的学生编演历史情景剧史实明确:北宋的建立从剧情中提取有效信息。
2.契丹的兴起:
传说钩史:讲述有关契丹兴起的传说风俗叙史:展示图片,组织学生讲述契丹族的生活状况人物学习;讲述耶律阿保机的历史贡献,学生看图听教师讲述,观看视频了解契丹兴起的地区。了解重要人物的历史贡献。史实明确:契丹政权的建立
4.西夏的建立
文物证史:讲述西夏王陵的有关知识风俗叙史:展示图片,组织学生讲述党项族的生活状况
史实明确:讲述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学生看图听教师讲述,了解西夏兴起的地区了解重要人物,提取有效信息。
四、自主合作,感受新知——战争与和平
1.宋辽和战:
幽云往事:概述后晋与辽关于幽云十六州的史实北伐失利:展示图片,守内虚外:讲述北宋北伐失利后对辽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学生看图听教师讲述,了解历史背景听教师讲述,了解历史背景,历史发展线索
澶渊之战:概述战争的发起,寇准直谏——真宗亲征——辽军受挫——宋辽议和。
澶渊之盟:教师讲述宋辽议和,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
我看历史:出示苏辙《栾城集》中的内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宋夏和战
元昊出兵:⑴概述战争的发起 ⑵组织学生讲述宋夏战争经过:元昊出兵---元昊求和
宋夏议和:(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史实。(2)如何看待宋夏之间的议和?
3.探究明理
分组讨论一: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分组讨论二: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
五、自主合作,感受新知——交融与发展
1.辽夏汉化
史料分析:讲述辽、西夏推行汉法的原因情况介绍:组织学生概述辽夏推行汉法、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的措施。阅读课文,听教师讲述,了解史实背景 。
2.多元汇聚图文并述:展示图片,讲述辽、西夏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发展情况, 参图听讲,增强感受,体验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
3.出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内容: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4.提出问题:从这段材料中找出辽和西夏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5.总结概括: 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 任用汉人为官; 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五、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总结提高,整合知识,构建结构示意图,归纳总结,学生参图听讲,巩固新知,深化认识。
寻踪辽夏:查询资料,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随辽夏政权兴衰的变迁情况,学生简介,课后查询资料。
六、小结
【课后作业】
1.填充图册、导航。
2.寻踪辽夏:在我国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契丹族、党项族,他们是怎样神秘“消失”的呢?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随辽夏政权的兴衰在历史上发展和变迁情况
【课堂练习】
一.我来诊断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 )
2、“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盟约 ( )
3、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 )
4、北宋辽西夏是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 )
二.我能行
1.如果你想考察辽与西夏的历史,你会去今天的( )
A 开封和宁夏 B 辽宁和银川 C 杭州和宁夏 D 辽宁和宁夏
2.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
3.10世纪初,定都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少数民族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
A 鲜卑 B 契丹 C 女真 D 蒙古
4.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于辽达成的盟约 B 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
C 北宋答应给辽“岁币” 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5. 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
A.辽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 D.北宋和吐蕃
6.是哪个皇帝御驾亲征,打退了辽军?(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7.1004年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宰相( )坚决主张抵抗。
A.杨业 B.岳飞 C.包拯 D.寇准
参考答案:
一. 我来诊断:1.X 2.√ 3.X 4.X
二. 我能行:1.D 2.B 3.B 4.A 5.B 6. C 7.D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