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电源》教后反思说课
高效课堂”6+1”,渊源于科恩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同时,还渊源于斯皮罗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理论模型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上,而应注意学习者的心态(即情感与动机)变化。教育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养育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本设计以高效课堂“6+1”模式教学为指导思想,辅助以图片展示、讨论、归纳等手段,使学生体验作为不同角色的工作者,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理论知识,增强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里这样教学内容的课应该怎么去上,才能体现这一教育理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把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和学习兴趣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从中学习化学,欣赏化学,热爱化学,和谐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应该侧重于落实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为了落实这样的教学目标,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围绕“化学电池的发展”线索(即按“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的发展线索),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化学电池工业随社会、科技发展而发展的历程和前景的角度去展开,导出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各种电池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然后依次的分析,各种化学电源的原理,电极材料,电子流向,电池的缺陷,既增强了学生的分析,综合,应变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对原电池原理的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在化学科技实验中不断改进创新”的发展观和创新意识。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是本节课的又一理念。首先发给学生干电池,纽扣电池,废旧手机电池让学生从实物感知,然后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化学电池,说出还有哪些化学电池从而对化学电池进行分类。化学电源原理学完之后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物质橙子,锌片,铜片,导线,稀硫酸,碳棒自制氢氧燃料电池, 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感知“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良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表自己改进电池的一些设想,体现用化学来丰富生活。
教学的主线是“化学电池的发展”(即按“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的发展线索),而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化学科技在不断改进创新中发展”的发展观和创新意识。即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落实。
1.激情引领,激发学习兴趣。
我从仪表到精神面貌和讲课语调都充满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创新
整堂课每个教学环节,我都采取带着问题去引导学生认识各类化学电池的优缺点及不断改进创新的发展过程。
3.提供新科技信息资源,认识科技创新
目前,化学电池的研究进展日新月异。教学注重电化学知识与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教科书中提供了“锌银电池”“锂电池”“微型燃料电池”等阅读资料,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电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在教学中,我们还密切关注能源、环保方面的时事新闻,关注科技发展的动态,以适时地教学补充相关素材。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优质的学习资源,才能激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化学电池的研制及使用的新资料,提炼出汽车,飞机、航天飞机等使用新电池的一些信息,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科技创新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STS思想,这些方面都是新课程特别要求的。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采取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合理的,以学生为主角这种方式,学生能做的,我们老师就不要代替。老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挥创造、创新的机会,学生表现的机会,其实学生能做到,能够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这节课学生表现得就比较充分,他们很快就能发现各种电池的优缺点,积极讨论出改进措施,但如果多给学生一些互动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也能提出相应的问题,发表自己改进电池的一些设想,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了。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