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历史初中历史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题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1-04-15 16:06: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北师大 九年级历史
  •   公告: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期中质量调研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开卷考试。
题型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一选(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填入相应的序号下。)
1.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
A.法国 B.俄国 C.中国 D.古巴
2.在列宁之后继任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勃列日涅夫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是:( )
A.粮食税制 B.余粮收集制
C.国家掌握大型企业 D.中小企业由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苏联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是通过几个五年计划实现的:( )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5.苏联的经济体制主要是:( )
A.计划经济 B.市场经济
C.计划经济结合市场经济 D.全球化经济
6.苏联的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的是:(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商业
7.描写苏联社会主义新人成长过程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作者是:( )
A.高尔基 B.肖洛霍夫 C.法捷耶夫 D.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8.下列哪一国在巴黎和会中不处于主导地位:(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意大利
9.在《凡尔赛和约》中,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委任”给下列哪国进行统治:(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10.下列哪一国家未在巴黎和会中获得实利:( )
A.法国 B.日本 C.波兰 D.美国
11.华盛顿会议主要是列强为了瓜分:( )
A.欧洲的利益 B.远东太平洋的利益
C.非洲的利益 D.美洲的利益
12.《美国的悲剧》属于现代文学派别中的:( )
A.批判现实主义流派     B.意识流派
C.超现实主义派       D.象征主义派
13.“黑色星期四”爆发于:( )
A.1924年 B.1925年 C.1929年 D.1933年
14.“蓝鹰运动”出现于:( )
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
C.美国实行新政期间 D.中国一五计划期间
15.在十月革命中,列宁领导革命的地点是:( )
A.白金汉宫 B.冬宫 C.白宫 D.斯莫尔尼宫
16.为了转移德国人民对垄断资产阶级的仇恨,纳粹把德国人的苦难都归罪于:( )
A.共产党 B.社会主义 C.犹太人 D.一战的战胜国
17.意大利入侵的埃塞俄比亚的首都是:( )
A.开罗 B.内罗毕 C.亚的斯亚贝巴 D.金沙萨
18.领导1935──1936年埃塞俄比亚抗意民族解放斗争的是:( )        
A.孟尼利克    B.海尔•塞拉西 C.凯末尔     D.提拉克
19.在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中,在一战后最先对外侵略扩张的是:( )
A.德国 B.意大利 C.日本 D.德国和意大利
20.最先遭到法西斯德国军队“闪击”的下列国家是( )
A.捷克斯洛伐克 B.波兰 C.丹麦 D.苏联
21.面对德国对英国本土的“空中闪击战”,坚持抵抗政策的英国首相是( )
A.张伯伦 B.丘吉尔 C.艾德里 D.戈登
22.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的事件是
A.德国闪击波兰 B.珍珠港事件的爆发
C.《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D.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23.下列哪一战役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天下无敌” 的神话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不列颠之战 D.阿拉曼战役
24.率先将旗帜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的是
A.苏军 B.美军 C.英军 D.法军
25.二战中法西斯集团被称之为
A.同盟国 B.轴心国 C.协约国 D.联合国
二、最佳拍档(共1题,计12分)
26.请按照最佳联系方式将下列左右两项连起来
“退一步,进两步” 日本偷袭珍珠港
“黑色星期四” 《慕尼黑协定》
“国会纵火案” 诺曼底登陆
“虎!虎!虎!” 俄国新经济政策
“绥靖政策” 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
“霸王计划” 纳粹的暴行
三、读读做做(两小题,第一题10分,第二题14分,共2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价值贬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了;我们纳税的能力则已降低;各级政府都遇到严重的收入减少;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大批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者却所得甚微的也不在少数。”
——1933、3、4美国总统就职演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