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爱”打扰的日子
——优秀辅导课设计思路
活动背景及现实意义:
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性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科知识的教育,更是人格的教育、身心健康的教育,是现代文明人必须接受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性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体现了尊重人的价值,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这一精神,是我们教育的本质之一。
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其性情感的合理性增强,并逐渐公开化,性行为实践日益大胆,但又存在封闭心理。这种生理成熟的前倾与心理成熟的滞后形成尖锐的矛盾。性成熟的前倾带来了性心理的提前出现。然而,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又造成了青少年社会心理成熟的推迟。因而,对生理的发育以及由此而萌发的性心理,缺乏科学的理解,他们往往很难恰当地应对自身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由性所激发出的青春的骚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甚至产生性心理障碍。性观念的落后,性道德水平的低下,又使他们中的部分人,感到压抑、焦虑、忧郁甚至苦闷, 有的导致形成自卑的心理、或陕隘、孤僻的个性,有的则表现出强烈的嫉妒或反叛心理,有的在行为上显得格外冲动、具攻击性,暴戾性格凸显,对有关性方面的问题产生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性,并产生方式多样的性偏离行为,极少数发展为性心理变态甚至陷入更危险的深渊。
因此,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一学生.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案例展示或演示,案例分析、辩论和师生互动答疑等几个方面构成。
设计实施及遵循的原则:
本设计,在内容的安排、案例的剖析上均显得敏感与大胆,甚至会在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惶恐”之感,因而,本设计的实施需要师生均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态及在活动中营造活跃的气氛。为此,笔者认为,在实施本设计时特别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平等的原则。平等是民主化的具体表现。民主能使辅导团体保持宽松和有序的气氛,增强团体的凝聚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因此,辅导教师要以团体中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辅导活动的全过程,尊重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平等沟通。比如活动开始时的热身,教师主动下讲台与学生拥抱。重点案例《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现场辩论生发出来的三种不同(肯定、否定和沉默)的观点,教师全部给予点评,并给发言的同学以鼓励。又如在辩论完《藏在书包里的玫瑰》那份报道的其他内容后,有学生反问老师:您的初恋——(师)高二;拉过她的手吗——拉过;什么感觉——触电;就是现在的师娘吗——不是;现在还想她吗——(拱拱手)无可奉告……其实许多回答是笔者在设计方案时杜撰好的。事实证明给这节活动课带来了意想不到、绝佳的效果,也证明了活动课中需要平等。
2、互动的原则。主体参与及成员互动是使班级辅导达成目标的重要条件,在互动中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并从中得到学习、支持、回馈,从而导致成长。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柏恩认为,“当两三个人或更多的人相互碰在一起时,迟早某人要说话,或者向其他人的出现致意,这叫相互作用刺激。另外的人就会说一些或做一些与这种刺激有某种联系的事,那就是相互作用反应。”柏恩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是班级辅导“成员互动”原则的理论基础。
主体参与、成员互动带来的积极作用有:通过互动沟通,可以深化对自己的认识,使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通过互动沟通,可以协调学生之间各自的行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在展示案例——《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一本对十三位中学生性行为的调查报告。接受调查的十三个孩子如今都已长大,多数人进入了大学或高职。其中有一位女孩名叫历历,高一时与另一个男同学一起到澳大利亚参加自费交流项目,在她举目无亲的时候,与这个男孩日渐亲密,建立了恋爱关系)后。并有机地提出了两个问题:作为一个同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关系的?不久俩人发生了性关系。你猜想,这样的年龄发生这样的事会有哪些连带的后继事件?学生展开了激烈地争辩,面对20几个听课的老师,没有了“羞耻”感,后来演变为分成两大阵营的自由辩论(现场“搭台”),气氛异常活跃,效果更是绝佳。辩论结果,全场60几人都心知肚明,自然是反对方占了上风。这虽是后话,也是现场生成的,但对于这种互动产生的效果,是笔者预先设计时充分考虑成熟的。
3、倾听的原则。倾听是辅导的根本,渴望别人的关注与理解是人之天性。班级辅导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心灵去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理解学生各种行为表现的动机。 倾听是辅导最关键的一环。倾听的主要技巧有:高度注意,耐心,不轻易打断对方,有真诚的理解和必要的反馈,善于适时提问,使用体态语言等。与倾听相对的是被倾听者的倾诉。在特定的氛围中,通过团体的互动,可能会触发一些学生埋藏在心底的种种感受,如委屈、悔恨、愤怒、歉疚、焦虑、嫉恨、恐惧等等,并不由自主地要将这些感受在全班面前加以宣泄,直至一吐为快。这种团体情境效应,有时候会感人泪下,有时候也会使某些人十分尴尬。教师面临这种情况时,应格外认真地倾听,充分表达自己对倾诉者的理解。
比如。在探讨男女交往方式,对于纠缠不休,甚至威逼诱吓的人,就要请家长、老师、同学、朋友们帮助处理这一问题时,在女生干事张雯静代替老师主持下,江慧同学讲述了他的故事:
某专业班一位名叫浮萍的女生看上了江慧,起先江慧根本不认识她,该女生叫与她同班的两位男生出面三番五次地威胁江慧,要江慧做她的”男”友,不然的话,要揍江慧, 原先江慧想自己解决,但到后来,事情越演越烈,曾出现动手打人的事情,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 江慧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 江慧母亲又把此事告诉了笔者。最后由笔者与梅老师(女生班主任)出面,耗了几个小时分别对浮萍和肇事的两位男生进行了教育,事情最终得以平息。
这个小插曲是笔者在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基础上,有意安排的(意在明确棘手问题应请家长、老师、同学、朋友们帮助处理),讲述时全场肃静,受到女生尊重自不必说,也不会有一个男生因为要被揍才去告老师而把江慧当作孬种,一致认为他做得对,很有理智。因此讲的理直气壮,听的认认真真。讲述完迎来阵阵掌声。
当然,作为一次成功的班团心理辅导活动课,遵循的原则还有很多,如信息的现场生成原则、尊重的原则、共同心理需要的原则、全人发展的原则等等,恕不赘言。笔者撰录此案及设计思路,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有关专家不吝赐教,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