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幼儿小班小班社会教案

玩具回家了教案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5-02-16 18:29: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玩具回家了
  •   公告:

    

活动目标:1、学会按标记图收拾摆放玩具。
2、懂得玩具玩过以后应放回原处,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重点:知道玩具的摆放,学会收拾玩具。
活动难点:根据玩具标记图,一一对应收拾摆放玩具。
活动准备:1、两个分别装有雪花片和插塑积木的玩具框,筐上贴有眼睛、嘴巴。
2、自制玩具标记图一套。
活动过程:1、送玩具宝宝回家。
(1)教师模仿玩具宝宝的声音,伤心地哭,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玩玩具玩得开心吗?”
师:“可是,有人玩得不开心,你们听,它在哭呢!呜~”
[点评:利用幼儿善于移情心理,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引发幼儿的同情心]
(2)教师提问,幼儿自由回答。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玩具宝宝怎么了吗?它为什么哭呀?”
[点评:拓展幼儿思维,启发幼儿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像猜测哭的原因]
(3)教师与玩具宝宝对话,引导幼儿关心玩具宝宝。
师:“玩具宝宝,你为什么哭啊?”
玩具宝宝:“我在教室里玩了一早上了,想回家休息了,可是却找不到家了,你们大家知道我的家在哪里吗?”
[点评:游戏口吻,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玩具柜上的标记图,找出雪花片和积木的家。
师:“这是什么呀?
师:“猜猜看这里会贴着积木标记那又会是谁的家呢?”
[点评:引发积极的思考,理解标记与“家”的联系]
(5)请个别幼儿将玩具筐放入相应的玩具柜中,送玩具回家。
师:“既然小朋友们已经帮雪花片和塑料积木找到同伴了,那就请你们把这两个迷路的玩具宝宝送到玩具筐里吧,哪个小朋友想送它们呢?”
师:“现在所有的玩具宝宝都在一起了,接下来还要把它们安全的送回家,谁想试试?”(送对了,老师将筐上的嘴巴转个方向,使其变成笑脸。)
[点评:及时有效地评价,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认识玩具标记图,初步学习一一对应收放玩具。
(1)教师提问幼儿班上还有哪些玩具,玩具的家在哪里。
师:“我们班上还有哪些玩具啊?它们的家又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幼儿观察玩具柜上的标记图,知道标记图的作用)
(2)引导幼儿观察还有哪些玩具不在家,请幼儿帮忙送回家。
师:“大家找一找还有什么玩具没在自己家里,请你们帮助它们回家。”
[点评:迁移新经验,知道图标所表示的意思]
3、游戏“谁走错了”。
(1)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将部分玩具拿出玩具柜,散放在各处或调换位置。
师:“又有一些淘气的玩具宝宝要和小朋友捉迷藏,现请小朋友们把眼睛闭起来,千万不能偷看哦,要不然就不带你们玩了!”
师“看看他们藏在哪儿呢?找出来以后还把它们按图标送回家”
(2)请幼儿睁开眼睛,观察什么玩具走错了“家”,帮助将玩具送回家。
师:“好了,请大家睁开眼睛吧,看一看有哪些玩具宝宝走错了‘家’,请小朋友按图标来把它们送回家。”
活动延伸:让幼儿将自己的水杯、毛巾等物品按标记摆放到位。
活动反思:小班幼儿规则意识比较差,乱拿乱放玩具的现象很多,“送玩具宝宝回家”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比较有针对性,与幼儿的具体行为联系比较密切,有操作性和可行性。
活动设计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感性直观。根据幼儿移情的心理特点,引发幼儿对“找不到家的玩具宝宝”的同情,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注意启发幼儿积极思考,通过自身的观察和感知,探索、理解“标记”与玩具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在活动中及时有效地评价,如“送对了转个方向,使玩具筐上的哭脸变成笑脸”,体验成就感,将活动推向高潮,也使整个活动保持着良好的师幼互动。幼儿除了用眼睛看看,用耳朵听听,还需要其他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只有亲自体验、动手操作,才能获得正确的感知。最后环节的经验迁移,将“按标记图分类摆放”的要求内化为“玩具玩好以后放回原处”的好的操作常规。所以说,较好地完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任务型目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