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生物八年级生物

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4-06-26 19:22: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
  •   公告:

    

《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
使用苏教版《生物》教材一年有余,备课中感到困惑的是面对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如何取舍,以及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深入开展生物教学。
上了一节备课组内公开课《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备课中感受到本节知识性目标“描述两栖类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举例说出两栖类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属于了解层次水平要求,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和举出具体实例即可。面对教材,一个讨论《蛙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及图片示例,余下的几行文字便是叙述蛙的变态发育。对于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只是生物教材泛泛两页介绍,学生对于两栖类动物了解停留在科普童话《小蝌蚪找妈妈》的认知水平。
对于上这样的课,需要教师育分挖掘课程资源,填充大量的知识内容生成新知。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两栖动物的生态环境,要带着问题思考:1、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青蛙在什么季节鸣叫?3、是否所有的蛙都鸣叫?4、鸣叫又意味着什么?5、青蛙的受精方式在哪里?6、蝌蚪在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尾巴怎么就没有了?7、小蝌蚪吃什么长大?8、“细胞程序“性死亡秘密被人类破译后会为医学带来怎样变化?
随着备课的深入,愈发感到填充的内容越多,不能不加入两栖类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对于蛙卵与蟾蜍卵的区分,如何培养蛙卵孵化成蝌蚪,蝌蚪进一步长成幼蛙。加上我在农村支教一年培养蝌蚪的经历,我带来饲养的蝌蚪,分析蝌蚪生长缓慢未发育成幼蛙的原因,来解决讨论项目中《蛙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的处理。学生小组中表演的小品《小蝌蚪找妈妈》,又不能不演,以免打击学生自主参与愿望。带来的活物青蛙及蟾蜍标本蝌蚪各时期形态结构变化标本也得展示对应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课后的习题及学案要运用得当,巩固本节的重难点。
一堂课下来,我上得很累,学生被教学各环节牵引着学得也辛苦。我在思索,这么上课能不累吗?如果日常课也这么上,精力和时间便不允许,可是包装之后的公开课,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先是审美疲劳,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刺激,学生已是雷打不动,难以激情澎湃,整堂课被我用问题牵引着学生思维疲惫。小品表演也是幼儿园水平,难以博得同学们认可。深入思索我感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更不可以通过一堂课清晰完整展现,课程内容填充之后,愈发觉得不深不透,每个环节只能充分展示一组。我求多求全求广贪多嚼不烂的弊端展现出来,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思维,问题既不能过多又要富有排战性,需要把多余的环节过渡与展示删减。
苏教版《生物》教材图文并茂,内容适中,需要教师加工的空间很大,如果教师因循守旧抱着教材体系完整性系统性不放,势必会增加师生负担。可是评价体系考试机制不变,试题难易度未变,未免让教师新瓶装旧酒,新鞋走旧路。课改也会艰难坎坷,正是我上课困惑磨难的根源。
 

下一篇文章:买草莓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