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化学初中化学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教学研究

发布者微信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教学研究

问题产生的背景

由于农村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偏差,因此,在充分考虑目标状态实现的基础上,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和问题的展开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造一个问题空间,引导学生从初始状态,运用活动达到目标状态。(1)初始状态,即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初始状态;(2)目标状态,即教学要达到的目标;(3)活动,即教师指导学生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各种操作。

研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这个课题就是让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思考、实验的选择、实验的操作等,尝试对问题的解决。

设计方案

1、课堂形式

学生分8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互助实验探究。

2、教学方式

学生对教师的问题情境,展开讨论、选择实验、相互提示、体验过程、实现问题解决的策略。

活动过程

在第一课时运用演示实验证明镁与锌活泼性顺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三个问题情景展开层层递进的活动方式,在实验的验证下,解决问题、达成教学目标。

1、问题情景一:Cu 能否跟稀HCl 或稀H2SO4发生反应?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探究。

(2)、观察讨论,形成共识,得出结论。

(3)、各组代表积极发言,一致认为Cu与稀HCl或稀H2SO4不发生反应。

(4)、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写出镁、锌、铜活动性顺序Mg>Zn>Cu。

(5)、为了强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正确应用,教师追问“是先有化学反应,还是先有化学方程式?

2、问题情景二:请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说明Fe和CuSO4溶液、Cu和FeSO4溶液嫩否反应?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探究。

(2)、观察讨论,形成共识,全体同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结果。

(3)、由教师选定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写出Fe和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Fe>Cu。

3、问题情景三:请同学设计实验,比较Zn、Cu、Ag的活泼性顺序。

(1)、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验设计前先阅读课本P157【实验7—5】

(2)、学生设计出Cu、ZnSO4、AgNO3组方案,教师据此提出是否还有其他可行方案。

(3)、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纷纷展示了各自的方案:其中有Zn、Ag、CuSO4组,Cu、ZnCl2、AgNO3组等。

(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结了一些方案设计的规律,如“一金属两溶液”、“一溶液两金属”的组合。

(5)、方案设计完成后,各小组分别进行了实验验证,排除了不可行方案,加深了对验证实验的认识。

(6)、在问题情景的提出、思考、实验选择、具体操作中积累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4、两条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在验证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Mg和Zn能和HCl或稀H2SO4发生反应,而Cu却不能和HCl或稀H2SO4发生反应,更多实验证明:

(1)、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在验证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Fe能置换CuSO4中的Cu、Cu能置换AgNO3中的Ag,而Cu不能置换FeSO4中的Fe、Cu不能置换ZnSO4中的Zn,更多实验证明:

(2)、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
 

上一篇文章:春节团拜会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