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苗岭的早晨》听后感 刘老师的欣赏课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这节课音乐性强,抓住了音乐的核心,在朴实和传统当中充满了创造性,不断地展开和生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能力。 一、刘老师的范唱,打动了每一个人,让我深深地折服,她的声乐水平并不是很高,但唱起来让人听了很舒服。 二、刘老师的板书独创,寥寥数笔,把器乐曲中的装饰音乐谱,诠释得清晰透彻。她的字迹算不上漂亮,但简洁明了。 众所周知,欣赏课是音乐课中较难的课型,课堂教学很容易流于平淡、乏味;学生兴趣不大,对音乐充耳不闻;短短的45分钟,仅凭借单纯聆听器乐曲不能给学生留下多少记忆。往往几年的学习,学生的脑海里留不下几首像样的器乐曲,倒是通俗歌曲,曲曲深入人心,倒背如流。但是,刘老师却能做到让学生如痴如醉的欣赏器乐曲。下课铃声响了,沉浸在音乐中的孩子们如梦方醒,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民歌、学会了乐谱,了解了曲式,记住了它的优美旋律,爱上了这首小提琴曲……双基兼顾,情感培养,审美的熏陶一样不落的都做到了。 如果我来上这节课,我会在导入环节中加入视频,这样会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苗岭的早晨,会更加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的感受: 刘老师功底深厚,音乐素质高,衣着得体,气质儒雅。没有空洞的政治说教、没有口号式的大道理,而是通过聆听、分析、对比和视听欣赏与模仿演唱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这首乐曲的艺术魅力,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同时,也注重了音乐的“双基教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我的困惑 1、在欣赏课教学中,老师是否要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讲解给学生?还是让孩子们聆听音乐后,自己理解音乐,老师可加以引导?我认为:不同的人,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文化,对乐曲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乐曲的感知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就像我在16岁时老师让我们欣赏《二泉映月》,老师再怎么讲这首曲子如何如何的沧桑凄凉,我都没听出来,但现在再听,我会不由自主的泪流满面。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尤其是名曲,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即使学生的想象与乐曲标题相差甚远,我觉得也是正常的,而且我们还要鼓励孩子大胆的说出来、写出来、说实话。 2、课本内容比较多,如果每节课只上一首作品,一学期下来根本上不完。如果没有音乐非笔试,老师可以自己整合教材,自己取舍教学内容。但是有非笔试又怕考试时没学到,影响成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