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歌曲,速度是中速,情绪轻松自然,这与乡村音乐的风格极其吻合,根据这一特点,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执教教师尝试着重组教材,将教材以外的经典外国歌曲引入了课堂教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中指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在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时,李教师创设了参加乡村聚会的情境,这一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非常感兴趣,在这个情境中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例如:利用编集体舞的方法,使学生在无意中掌握了“蓬得得……”的节奏和音准,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教学活动。另外,通过组织乡村小乐队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为乐队选歌手,学生为了做乡村歌手,积极主动的自学歌曲。在看完丹佛的表演后,学生能利用自己的感受为乐队提出建议,这个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学习歌曲时,为了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掌握音准,李老师多次在学生无意注意时进行渗透。例如:用吉他与学生合作;学生跳集体舞;乡村乐队演出;看录像,都有歌曲的旋律出现,学生经过多次聆听,学会了歌曲的旋律。 课程标准中同样指出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在音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的,充分的让学生感受、体验乡村音乐的风格和特点,为学生表现音乐做铺垫。例如:听《故乡的路》边跳边走进教室;改编《红河谷》;认识吉他;创设乡村俱乐部聚会的场面;看录像片等,都在围绕着乡村音乐的特点而进行。这节课,教师还运用了两样道具,牛仔帽、丝巾,这是乡村歌手特有的装束,营造了演唱乡村歌曲的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和表演欲望,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了解、感受、表现了乡村歌曲。 这节音乐课,通过聆听、感受、演唱、表现乡村音乐,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在参与音乐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学生的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这节音乐课上李彦明老师实实在在的做了一次“领头羊”,师生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走进教室,上课形式的改变,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也为本节课学习乡村音乐做好了铺垫。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老师精心为学生设计了一段乡村歌手演唱的录像片,引起了学习兴趣,教师手中的吉它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在师生共同合作下演奏了歌曲的衬词部分,满足了学生演奏乐器的欲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并能初步表现乡村音乐的轻松、自由的特点。 音乐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李老师正是根据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了孩子们熟悉的乡村聚会。例如:组成了一个乡村小乐队,师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生动有趣的形式和情境,为学生创造了充分的活动、参与空间,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平等和谐气氛中很快学会了歌曲。最后在师生共同合作中演唱着具有乡村音乐特点的《银色桦树林》走出教室,轻松、愉快的结束了这节课。 这节课层次清楚,由浅入深,体现了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结合。教学的设计首尾呼应,以乡村音乐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在教学中运用的得心应手,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和各种手段,如吉他弹唱、肢体语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等,感染了学生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教材的重组更体现了教师较宽的知识面。 李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培养了兴趣和审美能力,享受了成功的愉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