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钱老师的这节课做到了语言学习与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洽。 1、找准研读突破口。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文本,充分感悟,教师就要找准文章的突破口,《地震中的父子》篇幅长,老师做到了长文短读,紧紧抓住了“了不起的父亲”这条主线,找到关键的突破口,就能捻线串珠把握中心。 2、精选研读内容。钱老师精心选取了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四个教学内容:一是一个场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阻止他”;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两句话“谁愿意帮助我?”“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四个内容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的教育价值。 3、细细揣摩文句。要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与感染,就只有从语言文字本身出发,在字里行间去体会,做到“咬文嚼字”。钱老师为了很好地体会这一点,设计了这样几个程序:①细读课文,画出父亲的情趣。这一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让他们潜心涵泳,培养不动笔默不读书习惯,把握了课文的命脉。②品析词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重点引导品读第12自然段,即“父亲挖……血迹”,让学生在读、评、说、议、品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层次多角度体会父亲挖掘时间长,感悟父亲惊人的毅力,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并抓住“挖”“布满”“血迹”等词进行行揣摩和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体会父亲坚定信念及父爱的伟大。③创设情境,读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5-11段写人们劝阻父亲挖掘,父亲没有停止,只是重复“谁愿意帮助我?”采用情境对话来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通过分角色扮演,学生深刻感悟到父亲因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救儿子,父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中。④对比阅读,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亲进行对比,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坚强、执著、深厚。⑤读写融情,情感升华,读与写结合,“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不但抒发了内心情感,并从学习语言走向运用语言,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⑥情感升华、齐读有关歌颂父亲的诗句,将人文性价值得以延伸。总之,钱老师的这节课以人文性为依托,让工具性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这样的课堂既有扎实的语言训练,又有深度的感悟,造就了充满活力的课堂,很好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齐鸣”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