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设计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这单元紧紧围绕“爱是人间伟大而真挚的情感”这一主题,讲述了人们对高尚.圣洁.无私的父爱、母爱的赞美怀念之情。因此,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前面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三、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1、以读代讲法。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景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学习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读出“父与子”的情 1、谈话引入。(介绍一位让你难忘的人。) 2、播放课件。(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揭示课题,解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始以提问方式引入,给了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通过课件了解地震,体会父亲身处险境,为后来体会父爱的伟大做好铺垫。] 4、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学生读书前讲清楚读书要求,读准音,读通句。遇到问题做上记号,想办法解决,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 5、交流学习收获。(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并写在黑板上。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学生的书写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6、抽生读课文。(学生读后,其他学生夸夸读的好的地方,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同时也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抽生读,是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的品读。读人物的语言,品人物的思思想。] (二) 说“父与子”的情 1、换课题。(根据课文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那种精神,你想想,能不能给它改一个更好的题目。如果你认为这个题目很好,你就读课文,提出理由来。怎么读,拿出笔来,一边勾画一边批注找出根据来。从小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学生汇报。(告诉学生发言的方法:先亮明观点;再从书上找根据;最后讲道理。培养学生有序的.连贯地说一段话,克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三言两语的现象。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什么这么改?牵引学生去寻求答案。因为别的父亲都绝望了,离开了,只有他,还那么执着;38个多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常人能做到吗?儿子在面临生存的机会却让给别人。所以我要说他们了不起。这样一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当然,学生还可以改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设计意图:老师问学生换不换题目,其实是“醉翁之意”。通过这么一个似呼不着边际的问题,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三)写“父与子”的情 1、写一写。(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可以写你学了本课后的体会,也可以写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的话。) 2、展示学生的佳作,让学生与文中的父子达到心灵的交融。 3、作业:将生活中你最难忘的人,选一两件事把他(她)记下来。回到课文开头,首尾照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内心感受写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