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袋麦子》评课 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对于学生来说,是充满童趣的,很符合年龄特点的。文章的层次很清晰,重点就是文中三个小动物对麦子的不同处理带来的三种不同结果,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不仅一目了然,清楚了文章主要内容,也可进行横向比较。然后在指导精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重点段落,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共思想,共行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而且课文后的习题4中有个问题就是“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此基础上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很自然地学生就可以明白只有播种才能有收获的道理。 首先在这节课上老师定位不够准确,无论是空间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和孩子较远,使得课堂气氛严肃有余。可能媒体应用带来的弊端,但师生之间空隙很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带着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获得“安全感”、“自由感”。同时,用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即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等,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其次,教师的教学采用了单一的“问答式”,一问一答,象做数学题一样,使得文章整体感被破坏,支离破碎。而关键是提问后又脱离了文本教学,没能引导学生去研读文本,从文中找答案,所以很多时候学生不知道要读书,不知道怎么去说,在座位上无所事事,只有个别稀稀落落的响应声。教师只是按着事先的教学思路在教,如教师相机出示插图,“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分析小猴时,没能让学生到文中去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所以只是过场,学生既没找到关键字眼,更不可能去体会其中人物的内心,去感悟文章的中心。这样的教学基本是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显得压抑沉闷,也影响了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第三,正因为教学时脱离了文本,所以朗读训练几近为零。文中三个小动物各有特点,个性鲜明,都是孩子所喜欢的,文中人物的精彩对话就没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多读,而课后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分角色朗读课文。所以后来的复述和表演是架空的,学生没学到实质的东西,没有实质的内容,他们说不出来,做不出来,更不要说去体会文章的中心了,比如在讨论小猪时就停留在了吃胖、肚子撑破这样的表面、无意义的讨论里了,连关键人物也没抓住,重点不明,条理不清。应该通过读书、议论、表演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从而体验课文的内容,领会角色的思想感情。其实采用的媒体手段不用多,关键是要恰当实用,能有效地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