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不等式》一课的评价 1、双语教学 教学所用的学习材料,包括定理、定义、例题、练习等,全部以英文给出,教师对大部分英文资料都能用比较流畅的语言朗读,并大量的使用英语教学语言,充分反映出教师有比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教学过程中对所用到英文专有名词都有落实,要求学生能阅读理解用英文给出的所有练习,使得本节课“学生能够听懂老师的教学用语,看懂教学材料,能用英文回答老师的问题,说出科学术语和定义”这一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从实际效果看,本节双语课的英语应用程度高于二级。 2、教学设计 作为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条件,在教学设计上更是费了一番工夫,其中例题1中“求函数 的最值”,不但向学生强调基本不等式 中的非负先决条件,而且向学生说明:在非负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可以用代数方法进行“化正”变形。 例题2是“求 的最值”,作为本节课最成功的设计之一,教师设计了一个解题过程,要求学生识别解题过程是否正确。在应用基本不等式解题时,忽视定理的“定值”条件,是学生中非常普遍的错误。以往要订正学生这一错误,往往需要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教师在此以是非题的形式揭示这一错误,令学生印象深刻,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作为一种常见的代数技巧,“化归”技能经常用于不具备定值条件下进行定值转化。 例题3是“求 的最值”,本题似乎具备定理所要求的所有条件。可实际上取得最值的前提是 ,这必然要求 ,与 的前提矛盾。本例题揭示的是取得最值时“相等”是关键,而其中又要求学生具备三角学知识,知识的高度综合应用,训练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三个例题,既高度浓缩了基本不等式中的三个前提条件,在思维和方法上又实行有层次的推进,使得“一正二定三相等”这一知识要点让学生比较淋漓的掌握。教学设计层次分明,充分反映出教师对教材和学生思维规律的深刻把握, 3、一点建议 在教学中,关于基本不等式 的证明过程,用的是逆推法。以往为了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思维过程,需要教师作比较细致的分析与讲解。而本节教师采用英语原文叙述证明过程,由学生自己阅读,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逆推法。因此本人不主张这一过程用英文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