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老师执教的《不同的声音》一课从整体上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科学课,有几点感受: 1、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科学学科特点,李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层层诱导深入,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课前的猜谜游戏,到利用媒体展示不同的声音,引入研究主题。另外,在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高低时,不但采用高低音不同的民歌,还利用多种乐器,教学资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李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表现在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教案熟练、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作为一个非专职的老师能做到这些,的确很了不起了,驾驭课堂的能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3、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比如:在借助乐器认识高低音时,李老师选取了6种不同的乐器,比较它们的音调高低,不同乐器有高低音的分别,但不容易分辨,因为它们之间还有音色的差别。可不可以考虑:选同种乐器,如提琴,弹拨2个有鲜明对比的铉,就可以清楚地演示出高低和低音,非常容易区分。 再比如:本课的难点,探究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提供的分组材料我觉得也值得商榷。李老师提供的是2种不同的皮筋,一个稍粗一点,一个稍细一点,仔细辨别才能看出粗细,差别不很明显。长短和松紧是可调节(调节的方法很巧妙), 但却用了两种不同材质的皮筋,颜色不同,皮筋本身的弹性也有差别。如果用完全相同材质的皮筋,一个特别粗,一个特别细,不是更有说服力吗?另外,皮筋本身是一组研究松紧因素的好材料,这个本身没问题,但研究粗细和长短因素时,可能不是最佳的材料,因为,在研究这两个因素时,前提是松紧一定不能改变,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很难避免,在调节粗细和长短时,松紧度也发生了改变。个人觉得,敲击钢质的材料或者弹直尺,更容易分别高低音,分组的材料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效率。再者从兴趣上讲,适当丰富的材料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的兴致,敲的敲,弹的弹,拨的拨,可能会使课堂更有生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