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物体改变形状之后》 彭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认识物体都有弹性,并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这节课成功的地方,是让学生充分感知研究对象。学生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了相当丰富的事实,积累了表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有关弹性的概念。可以看出,这些结论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亲身观察自然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正是在这一点上,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以学生亲历探究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的理念。 这节课在引导学生观察材料、运用材料形成概念这个环节上处理得也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在帮助学生建立“弹性”概念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较好。 两点值得商榷的意见: 一是学生需要通过感知获得的认识,如果教师认为与本课的具体结论没有直接关系的话,往往处理得比较简单。教师如果希望学生一帆风顺地直奔结论,那么会让学生失去培养志趣和能力的极好机会。 二是在学生研讨中教师急于对与结论有关的问题简单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因而使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寻找教师满意的答案上,而难以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更不能认真吸取来自同学间的信息,根据自己获得的事实,得到自己的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