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最终教学目标即“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引入还比较满意,能较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整个课堂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1、注意了关注每一个学生。我们的教学课(尽管是所谓的赛课)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那种学生“出了问题”而教师却一带而过,或不管不问,或视而不见,这都会跟科学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特别是所谓的后进生,教师适当的关注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全面促进学生成长。 2、较好解决了科学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对于学生出现在课堂中的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例如学生会认为汤勺变黑是汤勺本身发生了变化;再比如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的出现,个别“科技新词 ”的出现等等我都给予了适当解释。 3、课堂组织成功驾驭,较好突破了重难点,充分给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于一个科学教师来讲,教学能“放”更要做到适时能“收”。既要完成教学目标,还要不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以及三维目标的整合教育。比如让学生“喜欢科学,愿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等等。 事物总有两面性,这堂课也还存在不足,归纳起来如下。 1、教学中“抠”的太细腻。学生很聪明,在课堂中从六年级学生的口中能顺当的说出“胶体”、“沉淀”、“果冻状物质”、“炭黑”等等一连串名词,真不简单啦!所以,在关注这些细节的同时,花在学生的这些细节的地方所用的时间就比较多。相反,就稍微弱化了“有无新物质产生的总结和提炼”。但反过来说,这堂课也真实的体现了教师关注了全体学生,关注了每一个学生,同时,我也更加注重解决了课堂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 2、课尾对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这一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强调不够,就显得主题还不够突出,似乎画龙还差一点眼睛的再现,也体现了对于课堂细节的把握和设置还不够细,还值得深入钻研和仔细思考。 3、对于最前面的两个物理实验,可否考虑让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做,这样参与的面会更广,注重合作与个体的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学生的广泛参与不是很够,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还应多家考虑,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都参与进来,可能效果会更好。对于教学语言的诙谐幽默和深入浅出则不是很好,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 4、教学中一些小小的口误,教学中的语速语态等“细枝末节”今后还要进一步打磨和提高。 总之,比赛不时终点,而是起点,自己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多总结,多思考,不断提高。唯如此,今后的教学工作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