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小节内容。原教材是“混合沙和豆子”以及“观察白糖的变化”,在教学中,觉得白糖的变化教学起来(特别是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没有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进行“操作性很强”的突破,也即是实验操作更应该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因此,结合本节课的教学中心“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将本节课做了大幅调整,一共设计了5个小实验,来让学生充分感知“有新物质生成”和“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本质现象。这样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解决了本堂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实验:铁丝弯曲、纸张的变形、火柴的燃烧和蜡烛的燃烧,初步感知“没有新物质产生”和“有新物质产生”。 (2)观察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有新物质产生本质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按如下要求进行准备
蜡烛 火柴 汤勺 试管 细铁丝 白纸 托盘 试管架 餐巾纸 胶头滴管 1支 1和 1把 2支,分别装有CuSO4及NaOH溶液 若干 1张 1个 1个 1张 1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中的烧杯里装有一种液体,上课前3分钟,老师把一颗光亮洁白的铁钉一半放入溶液中,一半在溶液外边,请观察实验现象。这浸入溶液里边的铁丝为什么会变色?它们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相关知识。 二、教学新课 1、实验一:铁丝弯曲 同学们小组合作,把手中的铁丝做成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或者是一个阿拉伯数字。(生积极动手)做完后观察,这根铁丝有没有变化?有哪些变化?能不能表达出来?(长短、形状发生了改变,但铁丝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它还是铁丝,本质没有变”。 2、实验二:折白纸 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同学动手将实验桌上的白纸做成一个你们喜欢的纸模。比一比,看哪些组做得又快又好!(学生积极动手制作),做完后,认真观察,这张白纸什么发生了改变?什么又没有发生改变?(纸张大小、形状等发生了改变,而纸张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以上两个实验,物质的形状、大小都发生了改变。但物质本身并没有变化,即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是不是所有物质都只有形状、大小、形态的改变,而没有其他变化了呢?小组讨论,思考并汇报。我们来看看两个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3、实验三:火柴的燃烧 拿出一根火柴,观察它的颜色、形状、硬度等,然后点燃火柴,燃烧一会儿后熄灭,观察燃烧后的火柴的颜色、形状、硬度等,做好对比观察,写好实验观察记录单。(重点强调:火柴头由红色变成了黑色,并且有火药气味,引出“有新物质产生”的概念。) 那么蜡烛的燃烧又有什么现象呢? 4、实验四:蜡烛的燃烧 观察手中的蜡烛,看看它的颜色、形状、硬度,闻一闻气味,然后点燃蜡烛,燃烧一会儿,再从以上几方面仔细观察并认真填写实验观察记录单。 将汤勺放在蜡烛的外焰上烧10秒钟,观察汤勺底部有什么变化。(有黑乎乎的炭黑产生)用餐巾纸擦拭汤勺底部,仔细观察餐巾纸上黑乎乎的东西,猜想它是什么,怎么产生的。学生思考,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进一步引出实验中“有新物质产生”)是不是只有燃烧实验才会有新物质产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实验。 5、实验五:往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几滴烧碱溶液,观察实验现象。CAI课件“温馨提示” (1)不要打碎玻璃试管和滴管 (2)不要将液体滴在皮肤和衣物上 (3)不能随便去尝各种实验药品。 (4)实验中若不小心把烧碱沾在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并可以涂上硼酸溶液。 小组合作,学生动手实验。做好记录并汇报。可以很快看到实验中,有蓝色絮状沉淀物产生。进一步引领学生,让学者知道并表述,实验中产生了新物质。 三、对比分析五个实验 1、学生观察并尝试总结。 2、教师总结。 前2组实验中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等,但是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而后3组实验中,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四、点题,突破教学中心:回到上课前老师的实验,铁钉之所以会变色,是因为铁钉和烧杯中的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的缘故。 【板书设计】 铁丝弯曲 形状改变 火柴燃烧 变黑、粉末 折白纸 形状、大小改变 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 变黑、炭黑 化学变化 没有新物质产生 沉淀 有新物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