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反思 回顾这一堂课,我围绕教学主体思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将这节课设计为融“探究性、知识性、和谐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下面,拟从三个方面反思这节课 一、反思目标定位 这一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三方面: 1感受体验,中原地区民歌的风格,认识 “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形式。 2运用聆听、模唱、比较,进行逐层探究,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的密切联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旋律线等因素上。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练习”“聆听”,“鉴赏”“感受”“体验”知道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决定了民歌的风格,体裁、调试 的拓展和延伸,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力之源泉。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 有着和谐的氛围。 二、反思课堂结构 这一节课,粗略地讲,大的结构没有问题:老师导入——学生展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总分总的结构,体现了课堂结构的条理性和完整性。问题设置有些单调。如能讲问题设置更有条理性,课堂应该会显得更有节奏感,思路也会更加清晰。 三、反思老师点评的力度 其实,无论怎样的课型,教师都始终是灵魂、是统帅。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即时把握课堂的深浅,调控课堂的走向,教师应该比学生敏感的多,深刻透彻得多。所以,教师对学生作业的点评,应该在学生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起到一个画龙点睛或拨乱反正的作用。但是,在这节课上,有一个环节,就是分析原生态和民歌歌曲差异,教师没有能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充分体察这两个词语的不同,这是一个遗憾。 总之,这是一堂尝试的课,也是一堂成功与失败并存的课,我将以今日这节课的反思为基础,调整以后的课堂教学,以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成熟、完美,给学生更多、更好的成长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