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五单元《八音和鸣》教学设计 课题:八音和鸣 学科:音乐 授课年级:七年级 八音和鸣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音乐实验教材,是2001年春最早在教育部立项的三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之一。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八音和鸣》。本教材编选“相关文化”的内容,丰富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新音乐课标明确提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强调音乐与社会生活、与姊妹艺术、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是新音乐课标又一闪光点,这种学科定位,结束了过去音乐学科作为术科的历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打破学科中心、摆脱专业化教学怪圈的得力措施。湘版实验教材在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与相关文化方面有独到的编排和精巧的设计。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音乐鉴赏能力和认识民族乐器的能力,但是他们对更多民族乐器的了解以及民族音乐知识的积累还是有限的。本课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学情、心理等方面出发,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进行分阶段教学。 指导思想: 本教材第五单元《八音和鸣》这个单元的设计,充分体现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呈现方式、新的教学机制、新的评价体系,印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精神》。本课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学科意识,降低了知识难度,让学生在不涉及知识门槛的情况下,通过游戏而获得新知,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强化了音乐的审美体验功能,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乐器辨认的游戏环节中,重视了音乐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改进了评价方式,建立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设计思路: 感知民族音乐,特别是传统民族器乐,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手段。本单元以“八音和鸣”。八音是古代以制作乐器的材料为依据,将中国民族乐器分成的八个类别: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在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现代民乐分类:吹管、弹拨、拉弦、打击,重点感知其中部分乐器的音色特点。本单元有两个听赏专题。第一个专题《吹打震山河》以中国传统乐曲中最负盛名的《将军令》为听赏材料,通过感受乐队音响,学生模仿演奏,从而认识吹打乐音乐特点:音响强烈,风格粗犷,善于表现富有气魄、威武雄伟、波澜壮阔的场景和热烈火辣的情绪。第二个专题是《丝竹绘美景》,让学生听赏江南丝竹《紫竹调》,重点感知二胡、笛子的音色,领略丝竹乐的江南情韵:清新秀丽、流畅委婉。最后安排听赏“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录音,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民族器乐曲的了解和欣赏,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中国民族音乐,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认识并了解常见乐器的名称及分类,聆听一些民族器乐曲,让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的韵味和魅力。 知识与技能: 1.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民族乐器知识,能够说出常见的民族乐器的名称及其分组,能够辨别它们的音色。 2.培养学生的民乐欣赏能力,听赏《将军令》、《紫竹调》,能够用语言描绘其音乐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常见的民族乐器。 2.听赏《将军令》、《紫竹调》。 教法选择: 讲授、讨论、比较、游戏、听赏相结合。 教具准备: 音乐、音响、乐器图片、腰鼓、钹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