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有幸听了严老师执教的《重叠问题》这一课,让我受益匪浅。重叠问题是新教材三下中的教学内容,是原先奥数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挑战性。严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整节课, 教学节奏控制合理,对学生的回答应对自如。学生从猜测到操作建模,到练习拓展,一直处于轻松主动,思维活跃的良好学习状态中,教学效果扎实有效。我觉得整节课教学设计脉络清晰,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精心设计课前谈话,紧扣主题,唤起学生直接教学经验。如课前选择“两个妈妈,两个女儿”的话题,揭示出妈妈双重身份的特殊性。从而提示学生画图分析问题的策略,其实这给下面学习韦恩图作了很好的铺垫。 亮点二:用问题串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经过课前谈话后,严老师不是一下子就去强调韦恩图,了解韦恩图。而是出示课本中的例题,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求总人数有12人时,老师却公布答案不是12人。一个关键的问题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因为这样的问题,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疑问,而想寻求答案是每个学生所渴望的,也正因为这样的渴望,让学生不断地顺着老师设计的方案,步步深入地研究下去。 亮点三:练习设计多样化,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练习的坡度,练习的多样,是考验学生有没有真正学会知识,能不能融会贯通的运用知识的关键。在这节课中,教师不仅仅单一的让学生依据韦恩图来填写数据和计算,更是通过变换形式的让学生根据给予的数据来填写人数的个数,这也是很多解决问题中告诉的条件,然后学生就可以依据得到的这样的数据(人数的个数)来计算总人数。其二,在这节课中,教师还设计了一些开放的题目,如:文具店昨天引进5种货物,今天引进5种货物,两天一共引进几种货物?最多可能引进几种货物?最少可能引进几种货物?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这节课最后设计的练习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最后这道题把包含与交叉重叠与不重叠等几种情况,通过这种题组,揭示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设计巧妙,考虑很周到。 当然,本节课确实还存在着不足。如在第二个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在算法时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而不是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读教材,发现对于教材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抛弃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更多地强调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这个问题。在今后把握教材时,应该理解好主次的关系,更准确、到位地把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