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三角形的特性》有感 我有幸聆听了余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使我收获颇多,下面我就作一个简单的点评,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画高等内容。余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清楚,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概念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余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首先从生活中找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再让学生自己画三角形,自己试着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而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用曲线围成的图形,经过学生的辩论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获取新知,在比较中掌握三角形的特性。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所画的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2)通过有关高的比较练习,加深对高的认识,让学生明白高和底是配对的道理。(3)通过比较两学生做游戏,揭示三角形稳定的特性。如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让学生比赛拉一拉,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四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具有稳定性,从而感受学习三角形的必要性。 3、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余老师在引入新课时,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自行车等图片,提出问题:“这些生活实例中都用到了我们学过的那种平面图形?” 以此不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渗透了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揭示生活中为什么处处都用到三角形,不但前后照应,而且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4、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余老师在执教时给学生提供了探索性学习的机会,并加以适当的点拨,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余老师通过巧妙创设情境的过度:判断谁是长颈鹿和山羊的家?从而引出三角形的高。先出示三角形让学生指高和画高,还指出三角形有几条高可以画,并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观察交流这些高画得对不对。这样不仅使学生经历了认识高、理解高、画高的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同时老师还特别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看书进一步完善知识,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5、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趣味性,关注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由最基本的判断、三角形的稳定性,画高、找高、挑战题等。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觉得不当之处,我个人认为如果前面的节奏再快一点,会更好,这样为后面的练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再者就是余老师如果语言再激情一点,孩子们的兴趣会更浓,课堂效果会更好。
|
|